三年前的网红产品同业存单基金,现在有的快清盘了

鬼话均说 2024-08-12 15:14:35

8月2日,财通基金发布了《关于财通中证同业存单 AAA 指数7天持有期证券投资基金基金资产净值连续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从7月12日发出第一次清盘预警公告到现在,已经是第三次发布。而发布公告的8月2日已经是连续45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根据基金合同规定,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基金将根据基金合同的约定进行基金财产清算并终止,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也就是说,由于8月2日到现在又过去了5个工作日,如果中途没有发生有资金申购补充的话,我们很快就能看见这个基金的清盘公告了。

非常尴尬的是,这个基金的成立日期是2024年3月12日,也就是到现在刚刚满5个月而已。作为一个成立仅仅5个月的基金产品现在就清盘,实在是有点难看。同样是同业存单基金,现在市场上共有10个规模都不足5000万元,也就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会看到更多同业存单基金面临清盘的尴尬。其余那些规模还可以的同业存单基金日子也不好过,全市场83只同业存单基金的总规模只剩下了892.51亿元,当初成立的时候这些基金的总规模有3107.12亿元,缩水幅度超过70%,其中有35只产品规模缩水幅度超过90%。即便是华夏、广发、汇添富这样的大型基金公司发行的产品也不例外,当初有6个同业存单基金发行的时候规模超过百亿,现在全部大幅度缩水。例如华夏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发行规模百亿,现在还剩不到13亿元,缩水接近9成。

华夏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规模变动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记得3年前刚刚开始发行这种产品的时候,销售是非常火爆的,各个基金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投资者也是积极认购。相信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接到过银行客户经理打来的推销电话,也有不少人买过这种产品。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风险低收益高的投资品,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要了解原因,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同业存单。同业存单是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全国银行间市场上发行的记账式定期存款凭证,其投资和交易主体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基金管理公司及基金类产品。简单来说,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相互之间拆借资金的工具。同业存单的发行利率、发行价格等以市场化方式确定。其中,同业存单期限不超过1年,为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年,可按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计息,并参考同期限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定价。

那么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又是多少呢?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的官方网站上,我们查到了这个数据。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根据期限的不同,各种拆借的利率大致都在1.8%-1.9%之间波动。作为一个以同业存单为投资对象的基金,当投资对象的收益率只有不足2%的情况下,很自然这种基金的收益率就只能会在2%上下波动了。

刚刚说到的例子华夏中证同业存单AAA指数7天持有,成立于2022年5月10日,至今的累计收益率4.89%,因此年化收益率就是2%左右,完全符合对产品特性的判断。其他的同业存单基金也大同小异,有些可能会略高,但是也只有年化2.5%上下,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高收益产品。和债券基金的4%左右收益率差距甚远,和当初销售人员的宣传相差更大。另外一种被当作短期理财的现金工具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也在2%上下,但是灵活性要好得多。同业存单基金一旦买入后会有7天的锁定期,货币基金则随时可以退出,甚至部分还能实施赎回到账。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同业存单基金受到冷落也就不奇怪了。

梳理历史上曾经的网红理财产品,会发现都存在同样的一度非常红火,最后都因为与最初的宣传落差太大而逐渐被冷落的情况。例如最初的分级基金,曾经被很多人追捧,后来不断的上折与下折让太多投资者损失惨重。2015年股市大跌之后,保本基金也一度红火,规模激增。但是几年之后因为没有实现保本或者收益极低被投资者抛弃,最后转型为避险策略基金,逐渐消失。

同业存单基金遇冷之后,现在又是什么在红火?由于基础市场波动加剧,资金对低风险、低波动的理财产品投资需求日益旺盛,各个理财公司正在大力推出带有“低波”字样的理财产品。今年上半年发行了372个低波主题理财产品,主要为城农商行及其旗下理财子公司发行。从收益率上来说,低波主题理财产品会比非低波理财产品略高,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低波主题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3.57%和3.58%,而非低波理财产品是3.56%和3.32%。波动率差距则很大,低波理财产品二季度波动率只有0.9%,非低波理财产品则达到了6.8%。随着各个银行的宣传开始展开,相信大家都会陆续接到类似的推荐。

为什么低波理财产品波动率会小?其实很简单。理财新规之后各种银行理财都按照要求净值化,需要实时披露产品净值。产品净值的计算是以市场交易价格为基准,而市场价格会出现波动,这就导致某些时候理财产品会出现亏损,前年理财产品那一次大面积亏损的原因就是这里。事情发生之后,部分银行重新设置了低波理财产品,除了底层配置注入低波资产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采用了摊余成本法对理财产品进行估值。也就是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如此一来当然看上去就稳定多了,但是实际上如果到期债券违约,产生的损失并没有变化。

以上事实告诉我们,无论是基金、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推出什么新的金融产品,在了解详细信息之前最好不要轻信他们的推荐。否则的话很可能希望越大,失望更大。

0 阅读:0
鬼话均说

鬼话均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