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简单,为啥北京能稳坐东亚中心1000多年?

给女儿讲史地 2024-12-10 10:35:09

东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广义上还包括越南,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亿,几千年来,中国都是绝对的中心,在东亚话语体系下,以“中”命名。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大体上可认为是东亚的政治中心,从元朝定都大都开始(1267年),几乎没有丢失中国首都的地位,已超过700年,如果视角放在整个东亚,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其实已超过了1000年。

北京在东亚的位置

这个观点自然会被挑战,有人认为,一千多年前的两宋(开封、临安)更能代表中国,20世纪的东京似乎更能地表亚洲,甚至从纯粹地理位置而言,朝鲜半岛更像是”中心“…

为什么说,1000年前的北京已开始成为了东北亚中心?

谈地区中心,就不能跳出地区的地缘和历史,而东亚的历史是围绕中国展开的。

在唐之前,中国/中原王朝的国防压力大体在西北方向: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农耕力量,与阴山-贺兰山-六盘山-陇山一线出没的游牧力量,围绕着黄河中上游(含支流)的谷地反复争夺。

洮河、湟水、泾河、汾河上游游牧,下游农耕是常态…中原强势则西出河西走廊直抵西域,北上河套翻越阴山,控制云中(大同)地区…

地处中央的渭河平原成为攻防中轴,长安即是政治中心,也是国防前沿。皇帝坐镇关中,即直接调度前线兵马,又防犯边将割据……嬴政、刘彻、李世民皆是如此。

唐朝跨时代的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10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在帝国初期尚能靠帝国东部的农耕资源维持稳定,然而当内部矛盾无法调和时,秩序就开始崩塌了…

唐朝疆域与周边,地处渭河平原的长安

围绕着关中地区形成的军事贵族和地方豪族,即在支撑帝国的统治,也在分化皇帝的权力,皇帝开始向东部寻求支援,科举制应运而生,华北地区开始在政治上崛起,成为皇帝对抗军事贵族(关陇集团)的筹码……,直至安史之乱爆发。

一场来自华北力量对关中力量的挑战…,大唐从多元帝国,开始收缩为内敛的农耕王国,东亚的地缘齿轮开始转动。

五代和两宋,东亚大规模政经分离,经济和人口重心移至长江流域,政治中心开始沿着秦岭-太行山-燕山一线移动,即长安-洛阳-开封,直至北京崛起。

契丹人与汉人在11世纪在东亚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南北朝“格局,北宋丢失燕云地区(即燕山和阴山之间,北京到大同一线),无法北上,但有雄厚的农耕资源可支撑持久战,双方最后通过盟约维系平衡。

抛开中原视角,东亚有了一种新的秩序,南方提供财税资源,用财政解决军事问题,北方给与安全承诺,用军事解决财政问题,这种政经分离下的秩序在两国间持续了百年之久…

宋/中原的外部威胁减少,内部不需要强大的动员与控制机制,社会活力被激活,文化和市场自由度大大增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海上贸易开始繁荣,广州、泉州等港口开始崛起…一种吊诡的认知危机来了,燕云十六州和岁币即是宋人心头之恨,而这又给了宋朝难得的”和平“和发展空间。

在这个大背景下,跳出中原视角,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开始崛起了,当时北京被称为”南京“,是为辽国的南京析津府(938年)。宋的岁币、物品在北京集散,商旅往来,从朝鲜半岛到中亚,从蒙古高原到江南水乡,北京作为一种新的秩序统领者在新的1000年开始了…

辽宋对峙下北京的位置量必须承接这样的秩序逻辑:中亚/西域不可逆的伊斯兰化了,尚没有能力侵扰中原;东北亚的游牧/渔猎力量不可逆的崛起了,中原的威胁来自东北方向;东亚的经济中心转移至长江流域同样不可逆了;从唐末开始…新的政权和政治中心,必须在这样的诸多”不可逆“下构建秩序。

之后1000年,金、元、明、清…,乃至新中国,均选择了北京,其东亚中心地位,被夯实的稳稳的。

2 阅读: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