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不好数学的孩子,为什么容易被“分流”?

曼文随心课程 2024-11-14 10:00:34

数学对于不少中学生而言,就像是最难驾驭的“谜题”。

无论旁人怎么指导,自己怎么努力,总有一道厚厚的墙隔在眼前。

对于许多在中考中被“分流”的学生来说,数学更是成了一道跨不过去的关卡——几何、代数、函数,似乎都在不断地提升难度,让人感觉如堕云雾,摸不着头脑。

这种学习上的困顿让人无奈,尤其是当数学这门学科充满着对思维能力的高要求,成为决定他们是否能进入重点高中的关键科目时,其重要性更显得扎心。

01 数学是考验思维能力的学科

这世上确有一类人,他们听课时眼神清澈,公式一写脑中便“咔咔”地解出一堆方程。

然而对更多孩子来说,数学就是“你怎么讲我也怎么不懂”的大难题。中考的数学难度虽称不上“烧脑”,却也绝对不轻易放人一马。

一些同学从初二开始接触几何和函数,便像碰上了魔鬼训练场,即使报班培训,进展却依旧缓慢。

这背后藏着的,是数学思维的深层要求,并非轻易用公式或技巧就能解决。

比如有个学生,经常在解出数学题的那一刻,想象自己能考进重点高中,结果从初一“数学满分梦”一路拼杀到初三,分数却始终在及格线上徘徊,熬夜复习,错题本厚到能挡子弹,最后只能无奈感叹:

“我对数学的热爱,全靠泪水浇灌。”

还有些家长信心满满,认为找到孩子不爱数学的原因——游戏玩太多。

于是家长狠心断网,一个月后孩子依旧是一脸茫然,做题时眼睛瞪得比谁都大,表情却比谁都呆:

“不是网络问题,数学对我来说就是一张没有wifi的地图,永远找不到路。”

02 数学困境不在难度,而在心态

实际上,数学这个学科的独特之处在于:

一道题能不能解出来,常常决定了学生的自信心。

如果说物理化学还能通过多记公式、多做实验勉强挽回,数学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次次的“不会”“答不出”便成了这些学生心头的重负,越学越挫败,越考越不敢看成绩。

心态崩溃后,努力反而成了徒劳。

比如一位同学,初二那年开始走下坡路,感觉自己只要看见数学题就心跳加速。爸妈急得团团转,老师说:“别急,学点心理调节。”

结果他自信满满地进考场,出来时却脸色惨白,同时感叹道:

“数学果然是一种情绪催化剂,一碰见就心跳爆表啊!”

还有位家长,平时深感孩子心态不稳,时刻关注孩子学习状态,家长口号是“好心态、好成绩!”

孩子本来正努力复习,结果家长一次次问:“复习得怎么样?心态稳不稳?”

孩子终于忍不住说:“已经不稳了,一问心态就崩了!”

03 数学思维培养,非一日之功

数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极具思维要求。

特别是从初二开始,几何和函数等知识的出现,开始逐渐筛出思维活跃的学生。

那些始终无法理解公式如何推导的学生,往往渐渐掉队。

即使补习也只能解决表面问题,一些孩子的数学分数,成为横亘在前的无法跨越的鸿沟。

比如有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就一直摸不着头脑,初中开始补课,不辞辛苦。结果从初二开始成绩始终如一。

家长去找补习老师,老师摸着头说:“他的思维真的挺特殊的,分数还挺稳定,不高也不低,真稳定。”

还有位学生家长打算用金钱激励,考试前承诺:“考满分奖励1000元!”

孩子当然很激动,结果开考却完全懵住:“没办法,再多的奖励,也比不过数学的烧脑啊。”

还一位数学迷茫生,整年焦虑到不敢睡觉,临考前家人告诉他“多睡点有助脑力。”

结果考试中他突然脑袋一片空白。

所以说,就算数学考试是一场梦,想不通的孩子,还是想不通!

由此可见,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数学学习的问题,不在于一味地“填鸭式”灌输,而是因人而异地找到切入点。

对天资优越的学生,适当引入高阶解题技巧,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而对于中等生甚至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妨尝试从基础入手,先稳固基础知识,逐步培养解题思路,帮助他们建立信心。

毕竟,数学思维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保持一份耐心和细致的引导,才能慢慢解锁数学的真正奥秘。

0 阅读:0

曼文随心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