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周士第,这个名字或许不像朱德、贺龙那样家喻户晓,但在中国革命史上,他的履历一度光鲜亮丽,甚至有机会成为红军的核心人物。
然而,1955年授衔时,他的军衔却定格在了上将,而非元帅。
这其中的故事,比你想象的还要复杂。
他出身黄埔一期,和许多赫赫有名的将领是同窗。
毕业后,他的起点就不低,直接进入孙中山的核心安全力量——铁甲车队。
要知道,那时候的铁甲车相当于装甲部队,能进入这个队伍,已经说明了他的能力不一般。
他从副队长一路升任队长,风头正劲。
后来,他加入叶挺独立团,成为第一营营长,之后又一路晋升为团长,手下的部队战斗力极强,被视为铁军精锐。
南昌起义时,他所率的部队更是成为起义军的核心力量之一。
但就在革命形势最需要坚定意志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
南昌起义失败后,周士第奉命阻击追兵,成功完成任务后,却没有选择继续北上井冈山,而是去了香港,最终脱党,离开了革命队伍。
这一走,就是好几年。
等到他回国时,曾经的战友们已经成为了红军的核心,而他只能从头再来。
如果他当初没有离开,那么后来红军的总司令位置,极有可能轮到他,而不是朱德。
毕竟,当年南昌起义时,他的军衔和叶挺相当,手下的部队也是主力。
如果他坚持走下去,历史或许会改写。
但命运没有如果,他的这次离开,成为了决定他日后军衔的关键因素。
再回到1955年授衔,陈毅当时被授予元帅,而他只是上将。
要知道,南昌起义时,陈毅不过是他的下级,连团长都不是,而他已经是整整一个师的师长。
两人当年的身份天差地别,但最终站在授衔名单上时,差距却反了过来。
原因无他,陈毅一路坚持,战功赫赫,而他曾经的离开,成了无法回避的历史遗憾。
有人说,历史就是这样,选择比能力更重要。
如果当年他没有离开,今天人们在提到十大元帅时,或许会看到他的名字。
但现实是,他曾经走出过那个队伍,而历史,对“离队者”向来没有太多宽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