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陈赓酒后推翻中央战略决策,毛主席笑称:就知道你有高招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2024-02-03 20:05:48

大家好,我是成成讲战争

从黄埔三杰之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第四,陈赓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时大放异彩,一跃成为总指挥部警卫连长,又在枪林弹雨中救过蒋介石一命,蒋介转危为安,大恩不忘,让陈赓常伴身边,出入相随,共商军机大事。国共分裂后,投身革命,作为共产党军队中一员出类拔萃的指挥员,陈赓以打仗勇猛,足智多谋,善用奇兵而闻名遐迩,令毛主席大为赏识。

说来也巧,陈赓和毛主席不仅是同乡,还是湘乡县东山学堂的校友。陈赓比毛主席小5届,但还和毛主席有点区别,陈赓13岁就弃笔从戎,扛枪吃粮了。陈赓非比寻常的精力,使他能立于天地间,打日本、战老蒋、斗越南,打美国,赢得冬去春来,不能说没有深刻影响。

遥想当年,陈赓在革命时期,竟然运筹谋划用智,大胆推翻了毛主席的一项战略决策。岂止推翻了,而且还给出了更妙的作战方案,取而代之以果敢用兵,令中央军委、毛主席、朱德、彭德怀等人拍手称奇,连诡计多端的蒋介石苦不堪言......

1947秒夏天,蒋介石凭借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像两把利刃一样插向解放区:西线从西安北进,进抵延安,占领了我党的革命圣地延安。东线,从苏北一路长驱直入,兵临山东兖州地区。蒋介石对此战术大为得意,美其名曰“哑铃战术”。

为拔除敌军的两把利刃,我解放军两支主力丛鲁西南打过黄河,反两把尖刀插进蒋介石的胸膛。一支是陈毅、粟裕领衔的华东野战军,从鲁西南打到黄河转战。一支是刘伯承、邓小平领衔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从鲁西南300里地段突破黄河防线,挺进大别山。当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了打得十分艰苦,40个国民党师在后面围追堵截。

此时,在陕北战场,胡宗南进占延安后正急速向北推进。

在这种情况下,我中央军委决定:调正在晋南转战的陈赓纵队西渡黄河,配合彭德怀的第一野战军包围陕甘宁地区(当党中央所在地)。

陈赓的部队刚打完晋南战役,正在曲沃翼城地区休整。征衣未解,陈赓便接到了党中央的来电,令他用最快的速度赶到陕北参加重要的军事会议。此时他已然了解到毛主席要自己西渡黄河,参加陕甘宁保卫战的决策。然而,他思索再三,统领全局,越发觉得西渡黄河不是一步妙棋。

当时,党中央和毛主席已经撤出延安,转战到陕北农村、山、陕交界的黄河两岸,一时成为胡宗南、阎锡山部的天下。胡宗南从南往北打,阎锡山从东往西攻。虽然有彭德怀率领的一野和胡、阎两部周旋,但当他得知还要面对从西北迎面而来的国民党各路人马,陕甘宁边区此时仍岌岌可危时。鉴于此,毛泽东做出了战略决策:调陈赓部队回师陕北,摆在黄河两岸,东扼阎锡山,西挡胡宗南,既可保卫党中央安全,又可增援彭总部队。

恰因为此,陈赓才想不明白。他找来大量的军事资料,铺开军事地图,拉着他的政委,两人把自己关了“禁闭”二人时不时眉头紧锁,时不时开怀大笑;一会儿铺纸挥笔,红一道蓝一道的勾画;一会儿将茶壶、茶碗在桌上摆来摆去......

3天3夜,他们终于为陈赓此去陕北拿出两套方案:一套是执行毛主席西渡黄河的方案,另一套是他和政委制定的南下行动方案。

7月的陕北骄阳似火,陈赓来到了党中央所在地——靖边县小河村。小河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被一片苍翠的树林包围。虽被敌军四面包围,远方时不时传来炮火声,小山村却是景色清幽,井然有序,往来者个个神态安然,笑意融融。

陈赓见到毛泽东,第一话就说:“主席,你可经受了不少考验,你带的警卫队太少了,武器又不好,我们实在担心呀,旅长们都要求过河保卫你呢!”陈赓说的情真意切,同时也是为了自己另一套方案探探“口风”。

毛主席握住陈赓的手,亲切地说:“这次就是叫你们过黄河的,不过,可不是来保护我。”

陈赓当即明白,毛主席仍坚持要他过黄河,看来君命难受呀!

会议预计7天,主席要研究如何粉碎蒋介石对山东和陕北的重点进攻。向来活泼的陈赓,像是突然被抽了魂儿似的,7天会议时间已经开了6天,他一直沉默不语。与会者都对陈赓十分了解,见他如此状态,不禁在想:陈赓这是出什么事情了?他为何如此沉默?

陈赓不得不慎重啊!中央已经定下的决策,怎么能随随便便改动呢?他那套“劝君”方案,真的就技高一筹吗?万一要是因为兵力不足而出了问题,他负不起这个责任啊!可是,就这样执行中央的决策,他个人倒是不用担责,可这明明就是下策,为什么不直言纳谏呢?在党中央和毛主席面前,他应该把自己摆在什么位置呢?他不得不慎重而后行啊!

陈赓在会议期间的所作所为,毛主席了然在胸,知道他心里有事,准备散会后找他谈谈心,做做“思想工作”。还没能等散会,已经坐不住的陈赓就自己先来了:“主席,我这次来陕北,你可还没给我接风,是不是?会快散了,你还不给我践行吗?嘿嘿嘿......”

毛主席看着陈赓那憨憨的样子,似乎明白了点什么,却故意跟他“打起了哑谜”,伸出两个手指头在陈赓面前晃了晃说:“你呀,馋了?食堂早就准备好,怎么能不给你陈大将军饯行呢。”

陈赓头摇的跟拨浪鼓似的:“那是党中央请客,众多人陪桌,不便跟你家谈。看在同乡的分上,今晚我就到你房间吃家宴。”

毛主席笑了:“我知道你心中那点鬼主意,我今晚恭候了。”

晚上,毛主席真准备了几样酒菜,一则为陈赓洗尘,二则践行,三则嘛,他却是想看看陈赓打的什么鬼主意。

席间,毛主席端起酒杯:“来吧,薄酒一杯略表乡情。先为你接风洗尘,祝贺你在晋南大捷,这一杯庆功酒。会议将要结束,近日你将上阵杀敌,这也是一杯送行酒,祝你一路顺风。”

陈赓也慌忙起身回敬毛主席。两个人相视,然后一饮而尽。

“你呀,”毛主席一边给陈赓倒酒,一边说道,有什么话就说吧,看你憋在心里实在难受。

陈赓本就不好饮酒,此时心情有些激动,端起酒杯,连让都没让,一口干了下去,借着酒劲,开口说话了:“主席,我就直言不讳了,你调我西渡黄河的决策,实在不高明。令我回师陕北来保卫党中央是消极防御,而不是主动出击,难道你不觉得这是决策的失误吗?陈赓说了几句停下了,抬头看了看毛主席,想从他的表情上看看‘口风’”。

毛泽东目不转的看着陈赓,微笑着点点头:“说吧,我知道你肯定有另一套方案。”

陈赓凭借对党、对毛主席的赤胆忠心,无私无畏,放开了感情,放开了手脚,边说边比划。侃侃而谈地讲述了他那套南下的方案:“主席,你命刘邓大军主力跃进大别山,令陈粟大军挺进鲁西南地区,都是英明决策。这两路大军,南逼武汉、东扼南京,向两把利刃插入敌人的心脏!可是,对我这个小卒子,你却没摆错了位置,你不该让我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边区。你应该让我也打出去,南渡黄河,横冲直撞,再给敌人的胸膛上插一把利刃。有了这三把利刃直抵老蒋的心脏,他那个‘哑铃战术’就真的哑了,还有什么还手之力?”

毛主席听得激动不已,腾地一下站了起来,紧紧握着陈赓的手,止不住的点头道:“好!好!真不愧是你陈赓,我就知道你肚子里有东西。刘邓大军主力跃进大别山,把蒋介石搞得天翻地覆,四处调兵围堵,胡宗南又被老彭牵着鼻子在陕北打圈圈,无法抽身,此时,豫西一带,的确是个空子,你乘虚而入,南渡黄河,出师豫西,在西至潼关到郑州800里地区,打他个昏天黑地!向东,你可支援刘邓和陈粟两路大军。向西,你可配合老彭,从背后狠狠抽他胡宗南两巴掌,他胡宗南脚下的八百里秦川可就不保了!”

接着,毛主席给陈赓讲了古代项羽就巨鹿破釜沉舟的故事,要他带队南渡黄河,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打出去,打进老蒋的统战区,让他老蒋坐卧不安!

陈赓压抑不住激动地心。毛主席竟然虚心听取了他的意见,这实在令人感动,毛主席命令他到黄河南岸展开的战略部署令他佩服。陈赓举起酒杯:“主席呀,就冲你这胸怀,就冲你这大度和韬略,我陈赓佩服!”象棋有曰:过河的小卒能顶车!请接受我陈赓这杯酒,请你放心!

毛主席手一摆:“慢着,改变原议,必须经过中央军委商讨,我请你明天将南下黄河的方案拿到会上讨论。”

陈赓激动坏了,他抓住毛主席的手就碰杯:“一言为定!”

在陕北的小河村会议上,中央军委最终接受了陈赓的南渡建议,改变原先调陈赓西渡黄河的决议,通过了陈赓提出的南下作战方案,并决定:将陈赓统帅的4纵队,秦基伟和黄镇统帅的9纵队,孔从周和汪峰统帅的38军,合力组成一个强大的兵团,由陈赓任司令员兼前委书记,于1947年7月下旬,在豫西一带西渡突破黄河天险。

至此刘伯承、邓小平在晋冀鲁豫大军在大别山地区、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在鲁西南地区、以及陈赓新组的强大兵团在黄河南岸,三个强大的兵员互为品字型,将老蒋搅的天翻地覆,自顾不暇,他所谓的重点进攻也就不攻而破了。

粟裕斗胆直陈,陈赓直言纳谏,毛主席为何敢于接受部下的建议呢?

人人都知道粟裕的暂不过江、斗胆直陈乃军中佳话,无不佩服粟裕的战略目光和毛主席谦虚的精神、伟大的胸怀,殊不知陈赓也有和毛主席也有这样的佳话。

无论是陈赓、粟裕他们之所以有胆量推翻毛主席的战略决策,而毛主席也有胆量接受他们提出的战略决策。都是本着一个原则,那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正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战略精髓所在。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所在呢?陈毅曾有过这样的解释:在战争中,毛主席总是力求熟知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提出作战的目标和实现这个目标有效的措施,还密切注视着双方情况的变化和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及时调整以至于修改原定的计划,使作战的部署和指挥尽量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使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做那些实际上可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凭借主观意愿或凭空瞎想去指挥,更不是只说一堆不实际的空话。这是毛主席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关键所在。

当然,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战争中尤其如此。毛主席清醒地看到:“统统相符合的事,在战争或者战斗中是极少出现的,这是因为战争或战斗的双方是成群的武装着的活人,而又互相保持秘密的缘故,这和处置事物或者日常事件是大不相同的。然而,只要做到指挥大体上适合情况,即在决定意义的部分适合情况,那就是胜利的基础了。”

而指挥员正确的部署往往来自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自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自于周到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地方情况和各种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去思索,然后将己方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

这是军事家在做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计划之前一个整个认知情况的过程。粗心大意的军事家不去这样做,把军事计划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这种计划是空洞的,不符合实际的。

认知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更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结止,这是又一个认知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情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知,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修改,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部分改变的事差不多每一场战役都是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业是间接或有的。鲁莽家不知改变,或不愿改变,只是盲目的瞎干,结果非碰壁不可。

正确的判断战争全局的客观形势,是毛泽东发动每场战略决战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反观我党的林彪、粟裕、陈赓、刘伯承、徐向前、彭德怀等卓越的军事家,哪一个不是深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呢?

反之,我有这样一个疑问,若是这事发生在蒋介石身上,他能虚心接受部下提出的策略吗?

0 阅读:38

成成聊点过去的战争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