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中,三国时期的历史是倍受人们关注的一段。
这其中的原因,不排除是受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故事的影响。
可以说,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魏蜀吴的人物应居前列。
不仅对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顶级枭雄,还有关羽、周瑜、张飞、诸葛亮、徐庶、张辽、陆逊、典韦,以及貂蝉、吕布、赵云、马超、大小乔、黄盖、司马懿、魏延等等。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高峡平湖,沧海桑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转瞬之间,三国的历史距今已经过去了一千八百余年。
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经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视剧的经典再现,一直在警示后人。一些已经远去的历史人物,又鲜活地回到了现今人们的视野中,继续被津津乐道。
2008年,地处河南安阳的魏武帝曹操坟墓高陵,被考古发掘,揭开了三国历史上的许多历史谜团。
曹操陵墓的发现和考古发掘,影响远远超过被发掘的一般古代帝王将相陵寝。它不仅为汉魏考古学研究树立了准确的年代标尺,更主要是还原了历史上真实的曹操。
史实有力纠正了千百年来对曹操形象的歪曲,更正了学术界和百姓对他的传统认知。让人们重新看到一个性格更加丰满、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人物。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挥师击败了马超、韩遂等豪强,夺取了关、陇。之后南攻孙权不成,形成了南北对峙局面。
接着,曹操由汉中进攻占踞巴蜀的刘备亦告失利,统一中国的壮志未能实现。
建安十八年,曹操晋为魏公,三年后再晋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他病逝于洛阳。其子曹丕取代汉室建立魏朝后,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精明无比,去世前就对自己的后事有明确嘱托。去世后,为防止陵墓被盗掘,曹丕遵照父亲的遗愿予以薄葬,而且在出殡的那天,将邺城的所有城门全部打开,命人把七十二具棺木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抬出城外,分别安葬。形成了流传千百年的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说。
经历一千八百余年风雨战乱,安阳高陵早已淹没在历史烟尘中。
曹操墓到底在哪里,一度成了历史谜团。
事实上,史籍对曹操墓高陵的位置描述很清晰。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中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人胡三省注中还指出了高陵的位置。
但面对众口相传的民间舆论,史料显得苍白无力。在曹操墓之谜的众多说法中,“七十二疑冢”之说流传最广。
曹操生前在《终令》和《遗令》里,也曾把自己对陵墓的选址和墓葬要求,作了详细交代。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六月,曹操在《终令》中写道:“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临终前又留下《遗令》:“吾死之后,敛以时服,葬于邺之西冈上,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
曹操还嘱咐儿女家眷:“汝等时时登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可见,曹操的高陵位置,应该在西门豹祠和铜雀台西边。
后来包括陈寿的《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和明代崔铣的《邺乘》等七八种史籍中,皆明确记载曹操高陵在邺西三十里。
但一千多年的沧海桑田,无情岁月将高陵的地面部分及附近的铜雀台和西门豹祠踪迹荡涤一空,造成了高陵有名无影的疑团。
2006年除夕之夜,河南安阳县西高穴村里,贺岁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突然一声巨响夹杂其中,把村民们吓了一跳。但许多人当时以为是谁家放了一个大号麻雷子鞭炮,并没在意。
过完春节,村民徐焕潮在自家地里浇水时,发现菜地里竟然出现了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洞口,并且洞口队有翻动过的新土。
西高穴村村委会的人员意识到情况不对,马上向上级报告了这一情况。
因为这个村祖辈就流传一个传说,说这里有历史上某一位大人物的墓葬。
如今这个突如其来的大洞,恐怕是盗墓贼为盗掘炸开的盗洞。
为了保护文物,河南省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请示,请求对这座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随后经专家们推断,墓穴所处的位置西高穴村东,便是古代邺城遗址,而邺城则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首都。
考古学家在这个盗洞下果然发掘出一个坐西向东、典型的甲字形大墓。
大墓占地约740平方米。墓道呈斜坡状,40米长,10米宽,缓慢地倾斜向下,直达15米深的墓底。
墓道尽头经墓门进入,是前后两个主墓室,由特制大型青砖砌成。墓室内青石铺地,前室存放着兵器与车马饰物,后室存放着墓主的棺椁。
每个主墓室的两侧都各有一个高达3米多的圆券墓门,通向左右两边稍小的侧室。后室的两个侧室里,两位女性遗体早已化作尘土。
根据地上残留的遗迹和发掘出土的文物,专家猜测:这里应该就是历史上迷雾重重的曹操墓的真实所在。
根据出土的“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鲁潜墓志、以及西门豹祠位置,考古专家经过充分论证,最终确定:安阳市西高穴村古墓就是曹操墓。千百年来所有的猜测所有的争论终于停止,千古谜团终于得以破解。
曹操墓最新词条自此收录了如下记载:
2006年,安阳高陵被发现;
2018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布安阳高陵2016—2017年度考古发现,曹操遗骸基本被确认;
2008年12月12日至2009年12月下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阳高陵进行了发掘;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相关学者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安阳高陵墓主为魏武帝曹操。
曹操高陵出土的文物约有970多件,其中可复原的约250余件。有代表着墓主身分等级的石圭和石壁、铠甲、兵器,以及铁镜、骨尺、玉佩等生活常用物。墓中还出土了大量的石画像和素陶。刻铭的字体,绝大多数是汉隶,俗称“八分体”,字体规整,遒劲有力。
这些文物为专家确定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成为最终揭解这座东汉大墓的关键所在。
虽然在民间传说、戏剧舞台和小说里,曹操始终以奸臣的白脸形象出现,然而,曹操在古今历史学家和学者家眼里,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一位文学家。正如鲁迅所言:“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曹操的丧葬毫不奢华,而且比较简单。
可能也因为简单薄葬,使之在以厚葬为主的中国帝王丧葬史上成为另类。
曹操未能料到,自己简办的丧事竟然会成为光怪陆离的千古之谜,历经一千八百多年烟云,还吸引着人们注意。
可以说,在帝王薄葬中,曹操是开先河者,他不建封土堆、不植树、不随葬金银器物,很是了不起。
曾经的汉代诸侯王刘胜死后,还穿着2498块玉片、1100克金丝构成的金缕玉衣。贵为武帝的曹操,却只穿着平时的衣服入殓。
在曹操的典范影响下,曹魏以至两晋帝王都有薄葬者。但唐代以后,帝王厚葬又重新成了传统,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个帝陵修到1915年,当时已经进入了民国。
曹操的悲哀在于,他简办的丧事,被视为耗资巨大的骗局;移风易俗的改革,成了奸诈的证明。
但事实终究难以被民间传说、文学作品的杜撰所淹没。
曹操墓千百年来的遭际,既显示出史实的无奈与顽强,也见证了在人言、道德、时间重压下,历史真实有时可能被颠倒。
曹操生前做了许多惊世大事,在其当世就被褒贬不一。宋代以后,曹操开始被视为奸雄。愈应符《曹操疑冢》诗曾写道:“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更成了“反面人物”的典型。
这种舆论氛围下,有关曹操的史实受到道德评判左右,曹操的正面人设自然会崩塌得一塌糊涂。
曹操的墓经过考古认证,已经天下皆知,三国的另外两个枭雄刘备、孙权的陵墓在哪里,如今什么现状?
和魏、吴两个创业者曹操相比,基业最小,称帝世间也短的蜀汉昭烈帝刘备,死后安葬在惠陵,地点在四川成都。这是一个被基本公认的说法。
历经一千八百多年风风雨雨,夕阳渔鼓,惠陵至今仍依傍着成都武侯祠屹立无恙。
许多史料描述,刘备驾崩后,埋葬于四川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之西南侧。惠陵为诸葛亮亲手设计。
从唐朝一直到清末千百年来,在惠陵周边虽然曾发现多个盗洞,但都因为无法找到地宫入口而功亏一篑。以致惠陵成为至今尚保存完好的三国时期的帝王陵墓。
民间有则传说极其神奇:在唐代有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盗掘刘备墓。他们打洞进入墓室后,被眼前的景象吓得他们目瞪口呆:墓室内灯火辉煌,刘备和关羽在下棋,张飞在旁观战,十名武士侍立在一边。盗墓贼见此已是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武士赐给他们琼浆和玉带。盗墓贼喝下琼浆,系上玉带,狼狈逃出了墓室。他们刚爬出洞,洞口就被封住了。再看身上的玉带,变成了毒蛇缠腰,嘴里的琼浆也变成了粘胶封嘴···
这个故事 一传十,十传百 ,从此就再没人敢轻易向刘备墓动歪心思了。
还有说法认为,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将他的墓葬内布下了特殊防盗机关,致使刘备墓千年以来无人敢盗。
惠陵呈圆形,周长180米,高12米,占地约3亩。根据陈寿在《三国志》里记载,刘备死后,5月诸葛亮扶灵枢回到成都,8月下葬在惠陵。
刘备墓中还葬有刘备先后死去的甘、吴二位夫人。现今陵前有乾隆年间竖立的穹碑一通,碑身镌刻“汉昭烈皇帝之陵”七个大字。
后世就是根据《三国志》等记载,认为刘备的墓在成都,毕竟《三国志》作者陈寿曾经在蜀汉当过官员,在这里生活了三十多年,他的记载很有权威性。
不过,许多年来,人们对刘备死后是否真的葬于惠陵的疑问也一直没间断过。
史书记载,关羽北伐,荆州被东吴偷袭,关羽败逃,被东吴将领吕蒙等俘获所杀。刘备为了给死去的结义兄弟报仇,也为了吞并东吴,御驾亲征讨伐,但以失败结局。他最后无颜回成都,于公元223年四月在白帝城病死。
关于刘备墓地的位置,世间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就是前面说的刘备墓在成都武侯祠院内。
第二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四川彭山莲花坝。
有研究者指出,成都的武侯祠内惠陵,只是刘备的衣冠冢。刘备死于南方炎热的夏天,在当时的交通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从白帝城到成都全是逆行而上的水路和崎岖的山路,仅单行就需要30多天时间。如果花这么长的时间把刘备的灵柩运到成都,尸体肯定会腐烂。因此,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拉着刘备已经腐烂尸体,经过长达三个多月跋涉到成都。而是以就近原则,把其安葬在了彭山脚下的莲花村。
而《彭山县志》也记载说:“治北四十里莲花坝有皇陵,并传莲花坝有皇庄。墓依山势,封土呈覆斗形,传此为刘备坟。民国时期,有自称刘备后裔的刘冬冬在此结庐守墓,言留有刘氏族谱,此人已死,族谱难觅···”
第三种说法,认为刘备墓在奉节。因为当时天气炎热,再加上运输困难,刘备死后,就被原地安葬在了奉节(白帝城)。
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奉节修办公楼时,曾在该处挖出一个大洞,但当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县政府在修建出城公路时,也挖出一条1米宽的土槽,这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专家现场考察后,给出初步结论:这可能刘备的坟墓。1982年,某物理探测所应邀前往探测,发现菱州宾馆地下真有18米深的空洞,并有金属反应,推测可能是金属随葬品或铁铸墓碑。在后来的多次探测中,均得出相同的报告。
但是,历史史籍对此却没有记载,也没有其他佐证证明这或许存在的墓址,就是刘备的墓葬。
因为刘备墓地所在地点出现诸多分歧,也为真实刘备墓保存完好创造了条件,千百年没有被盗也就很正常了。
三国的三位枭雄,基业最大的是曹操,寿命最长的是孙权。南京号称梅花山的孙陵岗尚存,但当年的蒋陵仅是紫金山下一个土丘了。
蒋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明孝陵景区梅花山内,又称孙陵、孙权墓、吴王坟、孙陵岗,是南京地区最早的一座六朝陵墓。
明孝陵广为人知,是以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墓为核心的皇家陵寝。然而钟山南麓,梅花山绿树丛中的蒋陵,却鲜为人知。
孙权于公元211年将政治中心从京口迁到秣陵,次年兴建石头城,改称“建业”,由此揭开了南京建都历史的序幕。
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71岁的孙权病逝世。遵其遗愿安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地得名“孙陵岗”。
后因此山广种梅花而闻名,又被百姓称作梅花山。三国时期,钟山三峰相连形如巨龙,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因山上有紫色页岩层,在阳光照映下,远看如紫金生耀,人们又称它为紫金山。
历史上,紫金山所以被称为“蒋山”,这与历史人物蒋子文有关。
蒋子文是东汉末年的秣陵县尉,因追逐盗贼到钟山下,被山石击伤头部而死。传说蒋子文多次显灵,于是孙权封他为钟山之神,并将钟山改称蒋山。
孙权墓也因山名而被后人称为蒋陵。
在南京民间还流传说,明太祖朱元璋修建孝陵时,下令迁移这一带墓冢,得知孙权的蒋陵在此,便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故此,在建明孝陵时孙权墓没有被破坏。而明孝陵的神道只好绕过孙陵岗,这也是明孝陵的神道为什么不是笔直的原因所在。
如今的孙权墓(蒋陵),仅存一个石碑,一座石桥,一个注释牌,一座石像。
1993年,南京中山陵园在梅花山东麓新建了一座孙权故事园。园中心是一尊高大的孙权石像,高5.1米,石像西南侧,有一座扇形孙权故事画廊,嵌有12幅孙权故事浮雕石刻,生动再现了东吴大帝纵横驰骋的一生。
孙权的蒋陵也和刘备的惠陵一样没被盗掘过。
虽然身为“东吴大帝”,但孙权并没有以帝王之威,行厚葬之道,而是直接利用紫金山余脉挖穴建墓,灵柩入穴后再填平。这样低调的做法,自然起到了保护作用。
据说,孙权对于自己的陵墓修建极其重视,连他的后人也只知道一个大概位置,防盗工作十分到位。
也有传说他和曹操出殡一样,安排后人上演了迷惑阵,整了72个座假墓,让盗墓贼望而生叹。
还有说,孙权的棺椁不是用土直接回填的,而是用十二种不同的沙子炒干,然后回填到几百平米的墓室中。
因为流沙会自动回填,无论是什么样的盗墓贼都无法打出盗洞。就算侥幸挖出一个盗洞,盗贼稍有不慎就会被流沙掩埋而死。
2004年,考古专家使用先进的磁测仪器,再次对梅花山进行全面探测,在山的一侧果真发现一个15平方大小的石室。石室“甲”字形状。通道向西,全部是开山凿石而成,初步断定是孙权的墓葬所在。
专家分析认为,梅花山质地十分坚硬,在这里挖掘一个15平的石室,工程量非常大,当时应该动用了很多人工。
现今的孙权蒋陵,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