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圣诞节,是耶稣的生日。今天我第一次听说,与大陆不同,在台湾称今天为耶诞节。据台湾的朋友说当初老蒋认为,在中国只有孔子才称得上是圣人。因此,他规定,在台湾只有耶诞节,没有圣诞节。
听了这故事,我觉得这位浙江老乡还是挺可爱的。一直有传言,在夫人宋美龄的要求下,老蒋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但是在他心中的圣人依然是孔子,而且还在乎那一字之差。
老蒋是个乡土观念很重的人。史料也曾揭秘,老蒋在1954年5月,曾特意登上温州的南麂岛,并小住了几日。在南麂岛内下榻的住所前,老蒋曾让他的随扈在面对家乡奉化的方向摆上一张椅子,支开随从后,自己独自一人久久地坐在椅子上眺望着奉化的方向。
年过花甲的老人,冒着生命危险,在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只为解乡愁,这难免让人唏嘘。老蒋也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道:巡视大陈岛、南麂岛是我五年来第一次踏上浙江的土地,那份激动而欢乐的心情,几乎等同于回到了“武岭故乡”。
作为曾经的统治者,竟然丢了自己的领地,连自己的家乡都回不去,在后人眼中一定是个失败者。然而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对那段共同的历史,却有着国、共两党各自的书写版本。我很想知道他是如何向拥护他的民众交代,为什么连故土都回不去了?
我是一个较真的人,第一次见到台湾来的堂哥,我就追问他,在他的历史课本是如何书写国军退败到台湾这段历史。堂哥告诉我,他们国军是一路“转进”到台湾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为浙江老乡,温州人的乡土观念也十分浓郁。在温州,很多文化与传统传承都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尤其是道教信仰,在温州较兴盛。在温州的农村,大部分村庄都有道观,有的道观富丽堂皇,有的非常简易,简易到无人值守。
我的老家是在飞云江边一个有600多年历史的村庄,现在这个村庄千人不到,但还保留着四座道观。每逢初一、十五等重大民俗节日,香客便络绎不绝。我爷爷当初就在村旁古道上的一座路亭里摆草药摊为生,路亭中还有一座道教的五显殿。如今古道依稀能找到痕迹,路亭却早已拆除,然而那座五显殿不仅保留了下来,还得以扩建。
温州的道教兴盛是有缘由的,除了温州经常受台风的袭扰,自然灾害频繁之外,在道家的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中,温州也占了几处。道家的正一派在温州也有很好传承。因此,温州的道观数量占省内40%以上,不仅居省内之首,在全国来讲也位居前茅。
道教的兴盛让温州有些民俗活动得以很好地保留,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温州端午节的划龙舟活动竟那么受欢迎,而杭嘉湖平原,虽然河网交错,但是河面上却找不到龙舟的踪迹。
温州虽然道教兴盛,但是很多村庄的道观旁都挨着一座寺庙,甚至有的家族祠堂就坐落在道观和寺庙的旁边。大部分村民并分不清佛道两家,淳朴的村民只知道要想得到神明的庇佑,遇到神明就要跪拜。因此,有人说,在温州,儒释道是一家。
然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虽然温州佛道教兴盛,但是外来基督教与天主教的信众也为数不少。很多温州的老百姓,不仅信奉佛道教,也偶尔去教堂做礼拜,他们称这是三保险。我想这不仅与温州自然灾害频繁有关,也和温州人讲究实用至上是分不开。
信仰基督的民众多,我怀疑是不是与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有关。《烟台条约》增开温州为开放口岸后,外洋大轮船便蜂拥而至,那时候温州不仅开通了到上海和泉州的航线,也开通了香港和槟城的航线。这些航线的开通不仅给温州送来了洋米洋面,也送来了传教士。
苏慧廉,是一位在温州生活了25年的英国传教士。他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拉丁拼音标注温州方言,这让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用温州方言传教。虽然在温州做了许多事情,对温州的贡献也很大,但几乎没有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其实他生命的轨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一群重要人物的命运,如胡适、费正清、陈寅恪、林徽因。
中饭时,坐在一起的同事又说起了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旁边的同事说今天不仅是圣诞节,还是长津湖胜利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