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四川新都马家公社的一群农民在整治晒坝时,意外发现了一处木棺椁古墓。考古队闻讯而来,却被墓穴中盗墓贼留下的一地狼藉气晕了。此时,一位队员发现了一处深坑,一打开,竟发出夺目的金光!
01
经过考察,这座古墓是一座战国中期的长方形土坑木椁墓。墓坑长10.45 米,宽9.2 米,距地表3.63 米。木椁墓是古代墓葬的构造形式之一,用木材在土坑里搭建构成长方形或方形的椁室,再将棺材放置其中。而专家们发掘出墓室后,很快就喜怒交加!
喜的是,这是一座规格很高的墓葬,结构宏大、十分罕见,垒成椁室的木材竟然都是珍贵坚硬的楠木!根据墓室内的情况,这很有可能是古蜀开明时期的一代蜀王之墓。研究这样的墓葬,对了解古蜀文化十分有价值。
愤怒的是,这墓葬早已遭到了侵扰,墓室内到处都是盗墓贼砸烂的陶器碎片,就连墓主人的尸身也遭遇了破坏,成了渣滓!
就在专家们扼腕叹息的时候,专家们竟然在墓主人的棺材下方,发现了一个“金光灿灿的腰坑”!
02
说起腰坑,就不得不提古代墓葬流行的形制。腰坑就是在墓葬的底部靠近中央挖一个小坑,位于墓坑底部的棺或者是椁的下面,里面安置物品作为随葬。
在墓葬中设置腰坑在殷商时期开始并流行,春秋晚期开始减少,而墓葬形制的复杂程度是墓主身份的标志之一。
也正是这个腰坑的存在,才保存了一部分随葬品免遭盗贼的盗窃。
当时,考古队发现了这座战国墓也存在腰坑,将腰坑小心打开后,一汪泛着“金光”的清水映入众人眼帘!
在这注水的腰坑中,竟然摆满了青铜器,经过清点,竟然达到了180余件,包括罍、编钟、三足器等。其中两个方鉴与铜壶里面,竟还满装着铜制的生产工具和铜兵器。更加令人赞叹的是,这些青铜器竟然是金灿灿的!
青铜器其实是现代人的叫法,称呼的来源就是青铜器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一般流传下来,这些器具都泛青绿色。但在汉代以前,青铜却被称为“金”,精纯的青铜更是有“吉金”的美称。
但古人把青铜称作“金”,并非分不清金和铜,而是因为中原铜矿少,要冶炼青铜很不容易,青铜非常珍贵,所以才有了“金”的称呼。
青铜器在传世和埋藏的过程中会受到氧化,或与酸碱盐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它们常带有“红斑绿绣”,但其本色却是金黄色。
在这些发现的青铜器中,有一件青铜壶吸引了众人的注意。这件铜壶初看貌不惊人,溜肩、鼓腹、圈足,除了肩上有一对称兽头铺首衔环双耳,几乎没有什么花纹,显得非常朴素,但壶上的一截提梁却让这个铜壶的价值倍增。
03
这壶的提梁竟然是一段棕绳!这一段棕绳连于盖钮与环之间,时隔千年竟然仍旧保存完整,且有韧性!在2000多年间,这一段棕绳是如何抵抗住了时光的侵染和地下岁月的腐朽呢? 难道真的是古人有比现在更先进的抗氧化技术吗?
后来,专家们经过精细的考察,得出了结论。
首先,这一批青铜器的合金比例很关键。
经过扫描电镜、金相显微镜等先进设备的检查,发现这些铜器锡的平均含量在11%左右,接近《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钟鼎之齐”锡占14.29%的要求。这种高规格的比例,可以使青铜器呈现比较美观的橙黄色。
其次,木棺椁的封闭性很重要。
经考察,专家们发现,靠近木椁外壁周围有着厚约3米的青色膏泥,这些膏泥是两千多年前陶瓷器物的专用土,它们分子结构非常紧密,从而让木椁墓有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环境。而墓葬虽然饱受侵扰,但腰坑一直封闭,封闭的环境,对抗氧化十分重要。
再次,一泓清水添助力。
腰坑打开时装满清水,后经检测,这水中竟然不存在氯离子,这一泓清水,让腰坑处于一个恒定的缺氧环境,让锈蚀和腐蚀就此停止,也最终得以在两千多年以后,让今人见到它们最初的样子。一方面,清水的存在让腰坑处于“湿万年”的环境,隔绝了氧气,另一方面水里几乎没有氯离子,水质中性偏碱,PH 值在7.1- 7.8 之间,几乎达到了人体最佳饮用水的程度,避免了与青铜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亚铜,也让这本来脆弱的棕绳提梁得以保存下来。
新都马家木椁墓腰坑内的清水究竟是古蜀人为了防腐特意注入的,还是地下渗入的,已无从考证,成为了一个未解的谜团。对此,您怎么看呢?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