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早晨,总是让人不想起床,尤其是对于上了年纪的朋友来说,寒冷的空气和阴沉的天色让人更是想赖在温暖的被窝里多躺一会儿。
谁不想睡到自然醒,享受一份悠闲的早晨呢?
但每当我们挣扎着从被窝里爬出来时,总会有一些习惯让人忍不住去做,觉得这样会让一天变得更好。
可是,你知道吗?有些看似无害的早晨活动其实可能带来不小的健康风险,特别是在冬季!
一、老年人宁愿赖床,也不要早起做这3件事冬天早晨,寒冷的空气让人不想起床,尤其是年纪稍大的人,身体的适应能力比年轻人差,早上醒来时,血压低、血液循环慢,直接跳起来活动,往往会给身体带来不少负担。
冬天早晨,老年人最好不要做的三件事,很多人可能都没意识到,这些习惯其实是对身体的一种过度负担。
1.早晨洗澡
很多人觉得热水澡能让人迅速暖和,清爽地开始一天,但冬天早上洗澡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高风险行为。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寒冷的环境下,人体的血液循环是慢的,特别是刚从温暖的被窝里爬出来时,血压较低,血液流动速度慢。
如果这时立刻去洗热水澡,水温的突然变化会导致血压快速波动,尤其是老年人血管壁可能已经失去了一些弹性,血压瞬间升高,心脏的负担就会加重,严重时,可能出现头晕甚至心脏不适的症状。
2.急于站立
很多老年人一醒来就急着站起来,想着早起活动活动。然而,冬天早上身体还没有完全醒来,急于站立往往会引发头晕、眼花等症状。
原因在于,夜间睡觉时,血液长时间处于水平状态,特别是下肢的血液容易积聚。当一早从床上爬起来,重力作用下,血液需要时间才能流向大脑,供氧不足,导致头晕、眼花等不适反应。
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心脏和血管的适应能力没有年轻人那么迅速,如果立即站起来,可能会发生短暂性的低血压,甚至有摔倒的风险。
3.早起运动
有些年纪大的朋友喜欢在早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像是踢腿、弯腰等,认为这样能让关节活动开,避免僵硬。但冬天的寒冷天气对关节的影响不容小觑。
清晨,肌肉和关节还处于比较紧张和僵硬的状态,直接进行剧烈运动,反而会加重关节的负担。
关节周围的软组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肌肉的柔韧性较差,硬拉硬做的动作,极易引起肌肉拉伤、关节疼痛等问题。
尤其是在寒冷的早晨,直接运动可能还会影响关节液的流动,长期下来容易加重关节磨损。
二、老年人应该早睡早起吗?老年人赖床有这4个好处老年人是否应该早睡早起,一直是个被讨论的话题。很多人认为,随着年纪的增长,应该按照自然的生物钟早睡早起。然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赖床反而可能带来不少好处。
适当的赖床不仅能帮助老年人更好地恢复身体,还能促进健康,防止一些不必要的健康问题。
1.血液循环的恢复
清晨起床时,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息,血液循环较为缓慢,尤其是下肢的血液容易积聚。如果一醒来就急着起床,可能导致血液流动不畅,出现头晕、眼花等不适感。
通过赖床,给自己一点时间,血液在体内逐渐流动,帮助下肢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和大脑。身体的各项机能慢慢恢复,血压也会逐渐上升,避免急剧起床造成的不适反应。
等到身体适应了外界的环境,站起来时就会更加轻松,不容易出现血压波动。
2.有助于关节和肌肉的放松
老年人的关节和肌肉往往较为僵硬,早上醒来后,若立即做剧烈活动,容易造成关节疼痛或肌肉拉伤。而赖床的好处之一就是给身体提供了一个过渡期。
此时,肌肉和关节有更多的时间得到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可以慢慢适应白天的活动状态。
慢慢活动四肢,尤其是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能有效避免过快的剧烈运动对关节和肌肉造成的负担,让身体在一天的活动中更加灵活。
3.帮助身体适应温度
冬季早晨的温度通常较低,刚从被窝里钻出来,气温的急剧变化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
尤其是老年人,身体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差,过快从温暖的环境中转到寒冷的空气中,容易引起血压波动,甚至可能引发心脏不适。
赖床时,给身体更多的时间去适应环境的变化,温暖的被窝逐渐与冷空气接触,身体的调节机制会更加平稳。
这样可以减少温差对身体的冲击,降低因为温度变化过快导致的健康风险。
4.增强心理舒适感
冬天早晨,外面寒冷,内心可能充满了懒惰的情绪。老年人如果感到不急于起床,能够多享受几分钟的宁静时光,会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升精神状态。
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生活节奏放慢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赖床的习惯有助于让他们感受到放松和安慰。
保持愉悦的心情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心理上的舒适感会直接影响身体的生理状态,让一天的开始不至于充满急躁与焦虑。
三、延伸:人年龄大为什么会觉少?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会发现自己比年轻时需要的睡眠少了,早晨醒得比以前早,也难以像年轻时那样一觉睡到自然醒。
这种现象其实和身体的变化密切相关,不仅仅是因为年纪大了,生活习惯不同,还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学过程。人变得睡得少,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物钟也发生了变化。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有一个生物钟,负责调节我们的睡眠和清醒周期,称为昼夜节律。
年轻时,人体的生物钟运作较为稳定,深睡眠时间较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物钟会逐渐出现一些调整,使得老年人晚上入睡的时间推迟,早晨醒来的时间提前。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睡眠质量也会下降。年轻时,我们通常能经历深度的慢波睡眠(深睡眠),这一阶段的睡眠对恢复体力和修复身体非常重要。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40岁以后,深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轻度睡眠时间增加。深睡眠的减少意味着老年人即便睡了8小时,实际得到的休息效果也远不如年轻时。
轻度睡眠虽然能让人休息,但它并不能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恢复。因此,老年人虽然感觉睡得多,但休息质量差,常常醒得早,感觉没有完全睡够。
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褪黑激素的分泌也会减少。褪黑激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负责让身体感到困倦并准备入睡。
年轻时,人体在晚上会分泌大量的褪黑激素,帮助人进入深度睡眠。但年纪大了后,褪黑激素的分泌开始减少,这使得老年人晚上容易失眠,睡眠不深,醒来得更早。
褪黑激素的减少还会影响生物钟的正常运行,使得老年人的睡眠周期发生变化,早晨通常早早醒来,晚上却容易失眠或者多次醒来。
另外,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健康状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老年人会患上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会影响睡眠质量。
一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干扰睡眠,导致早醒或者夜间频繁醒来。比如,一些用于控制高血压或心脏病的药物,可能会引起尿频,迫使老年人在夜间频繁上厕所,影响睡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老年人即便感到自己晚上睡得很长时间,实际上也往往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
四、结语虽然年纪大了,身体在很多方面会发生变化,睡眠变得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深沉和长久,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年人的生活就变得不健康或者低质量。
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也在教会我们如何与自己和解,如何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赖床,看似是一个懒散的行为,实则可能是身体自我修复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对自己健康的细心呵护。
老年人应当学会在忙碌的生活中给予自己一些放松的时间,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适当赖床不仅能让身体逐步适应环境的变化,还能帮助血液循环恢复,避免因过早起床带来的身体负担。
参考资料
[1]赵冬.急性心梗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实用预防医学, 2022-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