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朋友的小聚会上,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妈妈给她的双胞胎女儿买了两件公主裙,商家好心送了一根公主魔法棒。
结果,这位妈妈立刻发消息给商家,“你是希望让我无法过日子吗?
”同一场合,另一位妈妈分享了类似的遭遇:家里两个孩子同时拆快递,如果只有一个人有礼物,几乎就可以预见一场大灾难。
听到这里,大伙儿纷纷点头表示共情——原来每一个有双胞胎或者多孩的家庭,早晚都要和“公平”较上劲。
不知你是否也好奇,为什么在这些家庭,什么东西都要“一模一样”才行?
这背后其实有着既无奈又暖心的原因。
为什么双胞胎总爱比谁“更公平”?
双胞胎的家庭里,“公平”似乎成了绝对的标准。
有家长这样形容,孩子们之间的“争宠”可以精准到鸡腿大小的分毫不差。
有一位妈妈分享过一件事:朋友送来小礼物,一对龙凤胎里姐姐的是粉色发卡,弟弟的是蓝色小车,本以为可以各取所需,结果却是两个人分别盯上了对方的礼物,争得不可开交。
最后还是妈妈跑到超市紧急补货,再次按孩子们的要求买了一模一样的发卡和小车,才总算恢复了家庭的平静。
这些故事让人忍俊不禁,却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双胞胎之间,很多争吵并不在乎“东西值不值钱”“东西好不好”,而是“别人有的,我也必须有”。
这种要求的核心,是对感情公平的本能需求。
在孩子眼里,父母的每一个“偏向”都会被无限放大,而相同的物品能像一种无言的证明,让双方都感受到被一视同仁的爱。
一模一样的衣服和玩具:家长的无奈之选家有双胞胎的父母,日常被一道难题困扰:到底是让孩子们穿一样的衣服,用一样的玩具,还是应该让他们有更多个性化选择?
很多人以为给孩子买同款是为了“省事”,但其实,更多时候是烦恼逼着家长不得不这么做。
比如,一位职场妈妈在某次公司年会上抽中了两个保温杯,一个红色一个蓝色。
回家后,红色的给了姐姐,蓝色的给了妹妹,结果短短十分钟,两人就闹得不可开交。
蓝色的杯盖旋多了一圈螺纹,姐姐觉得弟弟的杯子更好看,非要换杯子。
而弟弟一边抱着蓝杯子不撒手,一边哭着说:“她就是抢我的!
”这位妈妈只能一人买了两个同款杯子,原来的被束之高阁。
家长们总结出了经验:要么不买,要买就得买一样的。
只有“阵容统一”,才能最大限度避免争吵。
不管是亲戚送礼,还是家长自购,礼物的数量和式样非得经过仔细计算,才经得起“双眼放大镜”的检验。
两个孩子要同款,原因不仅是“争宠”表面看起来,孩子们抢东西是因为争宠,但深入了解,会发现这背后可能还有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定原因。
比如,很多年幼的孩子会进入“秩序敏感期”。
这个时期,他们会对“程序感”格外执着,认为事情必须按照固定的顺序和方式完成。
双胞胎的家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一位爸爸曾经分享过他的亲身经历:双胞胎兄弟坐车时,哥哥看到了路过的一辆拉猪车,而弟弟刚好低头没注意到车子。
弟弟知道后哇哇大哭,坚持要求爸爸开车返回原路,再重新开过那辆拉猪的车。
而当爸爸这么做了以后,哥哥立刻兴奋地说,“哈哈,我看了两次拉猪的车了!
”弟弟听到后再次哭了起来。
这听起来好像孩子们在无理取闹,但其实,这是“秩序感”作祟。
在他们眼里,必须做到同样的体验才是对等和“完整”的,多个孩子在一起时,这种感觉会被放大,而作为家长,只能耐心地陪着完成。
秩序敏感期:求同到极致“为什么我不能少一分?
为什么他能多一点?
”这是许多双胞胎家庭的日常命题。
有一次,有位妈妈在家做蛋糕,一个蛋糕形状完整,另一个稍微塌了一点。
眼见两个孩子马上就要因为分配的问题吵起来,奶奶赶紧上前,把第一个蛋糕的外形手动弄塌,做到外观上的“绝对公平”。
这种“求同”心理,不仅是因为孩子们在意父母的分配是否均衡,更是源于内心的一种心理平衡感。
越是小的孩子,越对这些“细枝末节”斤斤计较。
有孩子甚至会要求“完全复刻”某次经历。
如果家长某天不小心改变了原有的流程,比如少了一个步骤,或者没买到一模一样的东西,往往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补救”。
结尾:表面上,双胞胎或者多孩家庭的种种争吵和混乱好像只是为了争夺物质,背后却是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寻求“平等的爱”和“心理安慰”。
公平,不仅仅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家庭情感的一种纽带。
家长也许无法永远做到绝对公平,但通过一些小细节,比如比重相当的分配、特别的仪式感安排,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更多被关爱和重视。
或许,这些生活中的“麻烦”也提醒家长们:即便是再努力去满足孩子们爱争的“程序感”,最重要的还是多一些耐心和陪伴。
毕竟,对孩子来说,父母全心全意的陪伴,才是最好的“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