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有能力击败安禄山的人,最后却投降了,万幸死后得以善终

真益谈谈历史 2024-12-19 17:42:42

此人骁勇善战,文武双全,仗义疏财,爱兵如子。他是汉化的突厥人,以勋贵子弟身份在长安混吃混喝,因父亲去世,失去了庇佑,被长安尉轻视怠慢,此人在四十岁的时候一气之下投军王忠嗣麾下,希望以此建功立业,就此成为一代名将,可谓是大器晚成,此人就是有“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哥舒翰。

史载,哥舒翰的祖上是是东宫的巡察官。他的父亲哥舒道元“为安西都护将军、赤水军使”。凭借父亲的地位,哥舒翰年轻时担任效谷府果毅,长期住在长安,是个小二代,而后从军才有了后来难以评价的一生。

当时,重用胡将是唐玄宗治军方式,而哥舒翰所在的时代正是唐、蕃战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凭着出色的战斗力和指挥能力,很快就在胡将当中脱颖而出,并出现在抗击吐蕃的一线战场。

天宝五年,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将哥舒翰提升为衙将。后又任大斗军副使,让他到新城抵御吐蕃。有同为副使的人,见哥舒翰没有寸尺之功就担任如此高位,自然瞧不起他,哥舒翰一怒之下将其斩杀,三军对此无不色变,恰在此时,吐蕃入侵边境,哥舒翰二话没说,脱了一个大光膀子,带着士兵杀敌军,手持半截段枪攻击其前锋,所向披靡,军中无不振奋,此战大获全胜,唐玄宗得知消息之后,因功被授予右武卫将军、陇右节度副使、河源军使,哥舒翰一战成名。

天宝六年,哥舒翰取代王忠嗣出任陇右节度使。次年,于青海击败吐蕃,兼河西节度使,短短几年时间,哥舒翰就成为一个手掌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但真正让哥舒翰成为名将的却是石堡城之战。

石堡城位于今天的甘肃一带,虽然不大,是但它地处要冲,地势险峻, 是军事战略要地,为此大唐和吐蕃为了控制石堡城,在此地反复争夺了27年之久。当时首先占据石堡城的吐蕃,但唐军很快意识到了石堡城极高的军事价值,开始攻占石堡城,开元十七年,朔方大总管信安王李祎奉命攻下石堡城,但五年后又陷于吐蕃。此后,皇甫惟明、董延光先后奉命攻夺,都未能成功。

天宝六年十一月,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在青海湖湖心的龙驹岛上修筑龙应城,发配两千名犯人戍卫,以抗吐蕃,意图攻占石堡城,吐蕃虽然数次攻占龙应城不果,最后吐蕃只集中兵力把守险要坚固的石堡城。

天宝八年六月,玄宗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率陇右、河西以及加上朔方、河东兵六万三千余人讨伐吐蕃,而石堡城就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吐蕃则是“举国而守之”,为此不仅控制山上布局严谨的壕沟工事,且以士卒数百人坚守在上山的唯一通道处,并贮积了大量粮食、檑木和石块,唐军攻城异常艰难,且死伤无数。几次进攻都未得逞,为此哥舒翰亲临一线,最后历经三日苦战,唐军将士英勇作战,不计伤亡,以士卒死伤数万人的代价拿下石堡。

石堡城之战,唐王朝付出数万士卒的性命,代价昂贵,时人和后人多认为得不偿失。在占据石堡城之后,哥舒翰向河曲地区进发,向河曲地区原属大唐,唐睿宗景云元年,吐蕃通过贿赂鄯州都督杨矩占据该地区,河曲地区的丧失严重威胁到唐朝河陇地区的安全。哥舒翰在驻守河曲地区期间,在周边组织士兵垦荒屯田,储备军需,并且设置了洮阳郡以及神策和宛秀二军。

哥舒翰历时四年,最终在天宝十二年六月,河曲地区才被哥舒翰全部收复,夺取了吐蕃东进北上的后勤补给基地,彻底扭转了唐军在此地区同吐蕃的拉锯形势。当年八月,哥舒翰被封为西平郡王,左仆射平章事,又赐他一个儿子为五品官,成为了当时仅次于安禄山的大军头,部将也各有封赏。 此时杨国忠和安禄山开始争权夺利,杨国忠多次上奏安禄山将要谋反的罪状,为了拉拢哥舒翰,多次派人联系厚哥舒翰想结为亲家。在杨国忠的力荐这之下,天宝十三年,哥舒翰加太子太保,实封三百户,兼任御史大夫。

从天宝十四年二月,因酗酒无度,纵情声色不加节制。哥舒翰在洗澡时突然中风,昏迷很久才苏醒过来,身体不能行动。于是只能离开西部边疆,入长安养病。后来,他的病情稍有缓解,但说话、行动仍然不如以往。应该说,如果哥舒翰就此病逝,他的历史地位绝对会是另一番景象,后世一定会说,当日如果哥舒翰不死,定能击败安禄山。

当年十一月,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名义起兵谋反,“安史之乱”爆发。

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安禄山的叛军迅速攻陷了洛阳,封常清、高仙芝两位节度使作战不利,情景之下的李隆基一怒之下将二人处死,可刚刚处死完两员主将,李隆基突然发现,他已经无将可派。

在这种情况下,哥舒翰被任命为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升任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率领河西、陇右、朔方、奴刺等十二部共二十万大军,守卫潼关,抵御叛贼,李隆基真的没人了,这才想到了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就这样,对战事没有任何意识的哥舒翰被赶鸭子上架前往潼关。

恰逢安庆绪进攻潼关,哥舒翰击退叛军,当时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因为事先向唐玄宗告发安禄山的谋反图谋,因此没有被唐玄宗问罪。但哥舒翰一向讨厌安思顺,于是借机诬奏户部尚书安思顺与安禄山潜通,令人伪造安禄山写给安思顺的书信,意思就是献出长安,随后哥舒翰罗列安思顺的七条罪状,李隆基用人之际,没有办法,只能下诏杀死了安思顺和他的弟弟安之贞。

而当时王思礼鼓动哥舒翰,让他上表请诛杀杨国忠,哥舒翰反对,他并不想因为私人恩怨而背上“反叛”的恶名,再就是内外不和也不利于战事,哥舒翰想要表明,他与图谋不轨的安禄山截然不同,不幸的是,此事被杨国忠得知,在他看来,你今天大权在握,可以诬杀安思顺,他日看我杨国忠不顺眼,杀了我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所以杨国忠就一个劲鼓动李隆基让哥舒翰速战速决。

在对待安禄山的问题上,哥舒翰知道必须以守为上,因“安史之乱”是不得人心的,时间长了一定会产生内乱,安禄山需要的是速战速决,而自己必须坚守、这种见地是正确的。哥舒翰二十万人守潼关,叛军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叛军要么只能选择硬啃潼关,要么只能选择突破河东。叛军无法速胜,最终就只能败亡。就因为李隆基瞎指挥,才使得唐军葬送,形势扭转。所以最终引起了马嵬坡之兵变。

但由于安禄山造反,李隆基已经不信任前线将领,又加上杨国忠的蛊惑,再就是李隆基急于剿灭安禄山挽回颜面,于是一再派人督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是腊月上任,次年五月被催出潼关,六月初四动身,万般无奈的哥舒翰哭着出关迎敌,身患中风病的哥舒翰,智力远不如从前,其部下都是杂凑的没有战斗力的兵士,诸将号令不一,被崔乾佑打得全军覆没,本来哥舒翰还想退守潼关,可他的部下火拔归仁却不愿再干了。他们对哥舒翰说:“公以二十万众一战弃之,何面目复见天子,且公不见高仙芝、封常清乎?”

火拔归仁分析的很正确,李隆基作为帝国最高负责人,识人不明,对局势也糊里糊涂,刚愎自用,听信谗言,人说国难思良将,唐玄宗反而接连斩杀忠于自己的大将,最后还强迫大军弃守天险、主动出击,驱羊喂虎,失败就是一个时间问题。

一代名将哥舒翰,最后的结果竟然是被部下绑在马肚子上,押到了叛军大营,哥舒翰是由于部下的出卖才被迫投降了安禄山,实际上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已。就这样,曾经威震陇右、河西,庇佑了无数边境百姓的一代英雄,成了叛军的阶下囚。

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了洛阳,安庆绪于败军之际处死了哥舒翰。尽管哥舒翰为了乞活降敌,留下重大污点。但唐朝朝野还是对他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在他死后,唐廷仍追赠其太尉,谥“武悯”,谥法曰:克定祸乱曰武,在国逢艰曰悯。“武悯”二字,是对哥舒翰一生戎马的绝佳概括了,后世认为哥舒翰的失败完全应该由李隆基负责,一代名将还不如当时没有抢救过来。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0 阅读:0

真益谈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