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经络技巧的朋友们,今天,木子跟大家简单讲讲穴位配伍的实用方法。穴位单独使用固然显效,配伍得当更能相辅相成。正如经典所言「穴位贵在相使」,不同穴位的协同作用往往能增强调养效果。
第 一组
劳宫与照海
手掌心的那个劳宫穴,跟心包经连着;在脚的内踝下面,照海穴属于肾经。这两个穴位,虽然一个在手上,一个在脚上,却很巧妙地把心肾相交的原理给体现出来。心火得靠肾水来帮忙;肾水也得靠着心火去温暖滋养。它们俩一起发挥作用,如此这般,才能让水火达到平衡的状态。就像《灵枢》里说的那样:「心肾的气,以相互交通为重要」。
第 二组
阳溪与后溪
腕背部的阳溪以及小指后方的后溪,这两处都是小肠经上很关键的穴位。这两个穴位虽处在掌背不同区域的,却都在一同承担着手部经气的传导与分配任务了。小肠经的核心功能为「受盛化物」,若此经络气血流通顺畅,肩颈部位便会感到轻松。在配合使用时,此方法能保持手部经气流动,尤其适用于手部僵硬、活动受限。
第三组
合谷与太冲
手上的合谷属于大肠经;足背上的太冲是肝经的原穴。这二者虽然相隔得挺远的,不过都共同掌管着疏泄以及通达的职责。要是肝气郁结停滞,那大肠的传导功能就会失去正常的调度,将它们搭配起来使用的话,就能够起到促进气息顺畅、整体协调的效果。
第四组
内关与外关
前臂的内侧,那「内关」它属于心包;外侧的「外关」归属于三焦。这两个穴位,一内一外相互对着,且能共同对手臂经气的周流进行调节。心包主要是在掌管血脉方面之事,而三焦则担负着气化的任务,将它们搭配起来使用,稍缓不适,也能使心神安定,与此同时还能维持循环。
第五组
足三里与三阴交
膝下之处,足三里乃是胃经的合穴;内踝之上,三阴交更是交汇的区域。二者相互协同,并且相互配合,脾胃一起被调养。胃的受纳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各自履行着自身的职责,相互配伍使用能够维持消化的功能,这恰恰契合了“脾胃乃后天之本”这样的养 生之道。
第六组
风池与风府
项后风池,属胆经;枕骨下风府,归督脉。「治风先治经」,二穴共御风邪尤善调养项背拘急。风为百病之长,配伍应用,可疏风散邪。
第七组
百会与会yin
百会呢,它与督脉相互连通;下极的会yin,是属于任脉的。这两者一起构成了任督循环的重要通道,从而能够促使整个循环开始运转起来。督脉和诸多阳经有着关联,体现出「动态平衡」之理。
第八组
肩井与环跳
肩膀部位,肩井归在胆经里;臀部外侧,环跳归膀胱经胆经交会。这两个穴位,分别处在躯干的上下不同地方,却一起掌控着协调功能的活动。二者相互配合,恰当使用的时候,能够有力提升气机的疏泄速度,进而和「少阳为枢」的经气运行规律紧密相连,达成协调一致的成效。
第九组
曲池与委中
肘弯曲处的池,属大肠经;腘窝的委中,归膀胱经。二穴皆处于大关节的屈侧,共同主宰着经气的疏泄。大肠和膀胱都负责传导,相互搭配应用能够维护灵活,保持畅通状态。
第十组
印堂与涌泉
眉心印堂,通于督脉;足底涌泉,属于肾经。二者构成上下呼应之态势,配伍应用,可使体内状态得以平衡。督脉升发清气,涌泉稳固根基,上能清阳得升,下能温煦脏腑。
随缘
感谢分享[祈祷][祈祷][祈祷]
刘冰源
谢谢分享,给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