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非凡人生与传奇功绩

二狗说历史 2025-01-25 11:21:21
辛弃疾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辛弃疾大概是这般模样:

一生壮志难酬,于南宋为官却频繁遭遇贬谪与罢黜,闲时唯有借酒浇愁……

然而,这可就大错特错啦,朋友们!

下面我来给你介绍一个真实的辛弃疾吧……

辛弃疾:成功又痛快的一辈子

辛弃疾:辉煌而畅意的一生

当大家乍一看到这个标题,或许会心生疑惑,辛弃疾不是一生抑郁,满怀失意吗?

作为资深的辛弃疾粉丝,我曾详细查阅各种史料,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纯个人观点)

姓名:辛弃疾(偶象霍去病)

出身:官宦世家(爷爷北宋进士,出任金国开封府尹,三品大员)

个人简历:

① 21岁之前,读书习武,考金国科举两次,未中。

② 22岁,“鸠众两千余人”,起义造反。

③ 22~23岁,参加耿京义军,任总部掌书记。期间,孤身追杀叛徒义端和尚,威震义军。

④ 23岁,任耿京义军赴朝廷使团副使,受到宋高宗赵构的亲切会见,御赐“右承务郎兼太平节度掌书记。

⑤ 23岁,率50骑于5万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成功返回江南。

经此一战,“英威天下闻”,少年英雄的铁血传奇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以至于高宗皇帝赵构闻之都“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再被宋高宗又一次地亲切接见后,辛弃疾被升为“江阴签判,仍袭前职右承务郎”。

按当时宋时官制,当朝状元榜眼探花才能授职签判(大中小郡签判,以人口计大小)。

辛弃疾以江北“归正人”身份,非科举出身,在23即获得状元级待遇,一时在朝廷上风头无两。

⑥ 25岁时升职任广德军通判。

26岁上书宋孝宗《美芹十论》。

这个《美芹十论》惊才绝艳,是辛弃疾天才军事思想的完美体现。全文共一万七余字,从十个方面论证了宋金的政治经济地理军事,堪称南宋版的《论持久战》。

文中更是提出了从浙闽沿海登陆山东半岛,配合川陕,襄阳,江淮三个陆路方向部队,给金兵三个方向的部队予以合围的水陆联动战役方案。

这是个超越时代的天才方案,6百多年后,作为达虏成员的康熙看过此文后,如是评价:

“君子观弃疾之事,不可谓宋无人矣。特患宋高不能驾驭之耳。使其得周宣王、汉光武,其功业悉此是哉!” 《御批通鉴纲目》

⑦ 29岁,出任建康府通判。

这个建康府,属于大郡。类似于今天的准一线。通判呢,属于京官。掌管一郡兵马钱粮,属知府的副手,政治上有监督知府的功能。

南漂六年,在无学历无背景的前提下,辛弃疾火箭提升,29岁干到了今天副省级城市的三把手。

他奶奶的,这得有多励志啊!

还有谁说南宋不重视人才?还有谁说人家官场不得志?

此后,辛弃疾历任司农寺主簿,滁州知府,江东安抚使参议官。时任江东安抚使的叶衡十分欣赏辛弃疾的才华,两人政治理念相同,引为莫逆之交。没多久,叶衡被诏回京,升任左丞相。

⑧35岁时,左丞相叶衡保荐辛弃疾担任江西提刑使,节制江西诸军。这江西提刑使大约是个从四品,属地方大员了。

辛弃疾雷霆手段,恩威并施,闪电般平息了茶商军起义,获嘉奖秘阁修撰。

这秘阁修撰是个虚衔,但含金量极高,类似于今天的候补中央委员,政治荣誉。

⑨随后,辛弃疾又调升京西转运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使。

大家看过水浒传,宋江打完方腊后,朝廷封了一个楚州安抚使。辛弃疾这个湖北安抚使,要比宋江的大一级,地盘大呀,那差不多是四品大员了。安抚使,属于一方诸侯,俗称帅臣。

你想想,宋江征辽,打田虎,灭王庆,征方腊打了多少仗,才弄个楚州安抚使,都还没有混到知XX府(行政实权)。

所以,辛弃疾的辛帅叫法,就是这么开始的。

⑩ 40岁这年,由湖南转任使任上转任知潭州(长沙)府兼湖南安抚使。

此间,他耗巨资练成飞虎军。因所费巨大,再加上剿匪一事,被人诬告为:“杀人如草芥,使钱如泥沙”。

辛弃疾在练飞虎军之时,由于花费巨大,颇遭一些人的眼红。

辛弃疾花了多少钱呢?42万缗。

这一缗就是一贯,也就是一两银子。

42万两银子。多不多呢?

多不多,以岁币为例:那一年付给金的岁币是银20万两,绢20万匹。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数。

而且这些只是3000飞虎军的花销,你说要弄个十万八万的精兵得多少钱?

所以这皇上不乐意打仗,确实是有数据支撑的。

辛弃疾为了创立这支部队,耗尽心血,甚至打破了很多条条框框,为他个人的官场生涯埋下了巨大隐患,他的政治对手包括王佐、汤思退等人也借机寻找了多处把柄,开启了对辛弃疾的打压之路。

飞虎军成军后不久,辛弃疾接到一纸调令:知隆兴府(南昌)兼江西安抚使。毫无疑问,小报告起作用了。反正心愿已了,那就去吧。

[11] 41岁时,辛弃疾调知隆兴府(南昌)兼江西安抚使。

自23岁任江阴签判,呕心沥血十余年,尽管官运亨通,但心中驱除鞑虏的壮志却是一直未酬,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这飞虎军的创立。可飞虎军成军不久,即被调离,内中滋味可想而知。

心灰意冷之中,田园风光便是解愁良药。想着家人多年跟随自己多方飘零,于是在饶城(上饶)北部买了一块带湖的土地,兴建庄园,并亲自为庒园起名为“稼轩”,而自己也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来到江西不久,发生了一起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事件,就是辛弃疾“走私牛皮案”。事情的起因如下:

公元1181年春,南康军负责人朱熹,就是那个后来大名鼎鼎的理学大师朱熹,查扣了一艘用帷布遮掩的货船,货船悬挂江西按抚使官牌,物资是牛皮。起初士兵拒绝检查,最后被发现牛皮后才拿出了“帅引”(介绍信)。

朱熹觉得奇怪,手续完备为啥拒绝检查,为啥在查到违禁物品后,才拿出来介绍信。于是暂扣货船,向辛弃疾发去询问函。辛弃疾回函称军中采购自用。但押船的又说是运住浙东总所。朱熹思考良久,终于还是决定放行。

本来放了就完了呗。但朱熹又在《与黄商伯书》中写道:

“辛帅之客舟贩牛皮,挂江西安抚占牌,帘幕蒙蔽船窗甚密。初不肯令搜检。既得此物,则持帅引来,云发浙东总所。见其不成行径,以令拘没入官。昨得辛书,却云军中收买。势不为己甚,当给还之,然亦殊不便也。”

朱熹这话里话外意思,还是走私牛皮,只不过辛弃疾手续齐全,又写信证明此事,所以就放行了,但确实感觉又不妥。

牛皮在当时因为可以做马靴,马缰,马鞍,盔甲等,属于一类战略物资。既然是战略物资,官府就要严控。这一严控,利润就很大。

这事要依我个人看,也不复杂。朱熹作为程朱理学的一代宗师,学问志向那都是好的,但是却有表里不一的毛病。你要严格执法,你就扣了它。你要卖辛弃疾面子,你就放了它,都可以。你左手放了,右手写信为自己找证据,背后上不上奏那也是谁都不知道。

作为辛弃疾来说,是否走私不重要,重要的是走私有利于什么。有利于抗金大业的,就干。依着朱熹信里意思,这船发住浙东,浙东到山东正是辛弃疾的海上大进军路线,我估计这是辛弃疾山东的朋友们的货。你别忘了十几年前,辛弃疾曾“鸠众两千人”,还有昔日耿京旧部以及跟他突袭金营的朋友们。这些人可都是将来大反攻的好帮手。所以说,走私我是相信的,挣钱我是不信的。

军队经营自古就有,按当时来说,北宋名将大诗人范仲淹这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也经商,同时代的抗金名将张浚也经商,买卖大的甚至连美女都买卖。

现在,有人贬低辛弃疾的人常拿这事当成贪财铁证,我都觉得好笑。你也不想想,真贪财当年何苦散尽家财“鸠众两千”,就跟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是为了赚钱才上的梁山一样好笑。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辛弃疾真要赚钱,江北的诸多大佬随便帮几个,那钱还不有的是。这些年反腐败抓了那么多老虎,哪个老虎是自己下场子走私被抓住的?

这时候,辛弃疾的稼轩庄园已竣工,那就先搬到新房子里住一段时间再说吧。忙了这么多年,歇一下也挺好。不成想,这一歇就歇了二十多年。

42岁时,辛弃疾再被弹劾免官。

注意,宋朝实行的是官,职,差三者分离制度。所以正确的说,辛弃疾只是被免去了差事,官与职仍在。千万不能按今天炒鱿鱼来理解。

就比如说一个副厅长,被免去职务,但行政级别工资待遇仍在一个道理。

現在正常人退休,都是希望弄个院子,养个花种种树,找几个好朋友时不时聚一下,酒后或是抒发一下豪情,或是针砭一下时政啥的。

可以肯定的是,辛弃疾也和大家是一个思路。正好之前买的那块地皮,房子也刚好盖完了,于是辛弃疾一大家子就全搬进去了。搬新家肯定要庆祝一下,顺便也展示下新家的设计风格。

先看环境:

“三面傅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从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有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可居。”

再看房子:

“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就是有一百多间房,占了整个地面的四成面积。

再看规划:

“仍荒左偏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而命甲边立亭曰‘值仗’。东风西阜,北墅南路。以青径款竹扉,锦路行海棠。集山有楼,婆娑有堂,信步有亭,涤砚有渚。”

怎么样,漂亮吧。

后来朱熹也过来参观了一下,说:

“耳目所未曾睹。”

……

[11] 41岁时,辛弃疾调知隆兴府(南昌)兼江西安抚使。

自23岁任江阴签判,呕心沥血十余年,尽管官运亨通,但心中驱除鞑虏的壮志却是一直未酬,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这飞虎军的创立。可飞虎军成军不久,即被调离,内中滋味可想而知。

心灰意冷之中,田园风光便是解愁良药。想着家人多年跟随自己多方飘零,于是在饶城(上饶)北部买了一块带湖的土地,兴建庄园,并亲自为庒园起名为“稼轩”,而自己也因此自号“稼轩居士”。

辛弃疾的隐居岁月

42岁时,辛弃候再被弹劾免官。

辛弃疾一生共聚过三个妻子。第一任赵氏是在金国沦陷区娶的,辛弃疾南渡时病死了。第二任就是现在的范氏,是名流范邦彦之女。后来范氏病故,辛弃疾又娶了林氏为妻。

辛弃疾共有九子二女,全部为三位正妻所生。最喜欢的,就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那个小儿,他的名字也十分响亮,叫做铁柱。

英雄需以美酒佳人相伴,辛弃疾的侍妾确家也是不老少,出现在史料中有名可查的,共有六人,分别是田田、香香、卿卿、飞卿、整整、钱钱。

这就是后人所谓的好色之来源。要知道,在当时侍妾是属于官员标配。

大家猛地一听,各位有見识的同学就会笑了,这名字跟KTV里的小姐姐很象啊。其实,这你就错了,这六大美人的名字那可都是有出处的。

田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卿卿:君自君我,我自卿卿。(世说新语)整整:整整复斜斜,隋旗簇晚沙(杜牧)钱钱: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汉刺巴郡守歌)

剩下两个香香和飞卿,我就不知道为啥叫这名了。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帮我查查。

这里面的钱钱和田田,是比较有文化的,应该是负责整理书房抄写诗句的,属于文学助理。剩下的估计都是生活助理和文艺助理。

看到这,男性同学一定是心向往之,女性同学估计要骂声一片。但是你先别骂,你要骂,那历史上基本就没好人了。毕竟那是旧社会,你要骂就骂那个万恶的时代吧。

其实,在那个旧时代,美女算是一种商品。比如某国进贡美女多少名,金银若干。皇上赏赐呢,也有美名苦干。我记得小时候玩《三国群英传》,搜索的时候,经常搜到“物品:美女一人”。然后你把它赏给武将,忠诚度就提高了。尤其是魏延和吕布,十分费美女。

比如,一代文豪白居易,那家里是老大一堆了。最著名的一个叫樊素,一个叫小蛮。樊素嘴小,小蛮腰细,有诗为证: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黛青描画眉,凝脂若雪肤。回眸一笑过,倾国倾人城。

广州有个著名有个著名的建筑广州塔,人称“小蛮腰”,核心就是腰部比较细,好看。不过里面没啥看头,东西还死贵,真心配不上这名字。

自此,辛弃疾就开启了二十余年的隐居生活,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作品,都出自于这个时期。

辛弃疾与朱熹的交往

由于皇帝和大佬们享受惯了,对于北伐的兴趣越来越低。辛弃疾的隐居生活也就越来越长。

在家呆闷了,那就出去走走吧。然后辛弃疾就来到了武夷山旅了个游,在山上与朱熹意外相遇。由于旅游时心情都比好,两人就开始唠嗑。没想到越唠越投机,走私牛皮案估计也唠开了。要不心里有别扭,止定是唠不起来。临走的时候,辛弃疾热情邀请朱熹去他的稼轩庄园来住几天。

朱熹那段时间正好在家赋闲,于是就欣然前往。辛弃疾有个至交叫陈亮,陈亮和朱熹那也是老铁关系。

朱熹是坚定的主战派,加之学识渊博,辛弃疾很是佩服。而辛弃疾少年英雄,文采卓然,为官又属刚正能臣,尤其是湖南湖北任上所为,深得朱熹嘉许。两人就此成为知交好友。

所以朱嘉才会对辛弃疾这稼轩庄园做出“耳目所未曾睹”的评价。朱熹这种官场老狐狸,正常情况下一般是不会把话说的这么直接的。

朱熹年龄比辛弃疾大了十几岁,官场经验十分丰富。在辛弃疾这里住的这一个月,把官场套路仔细地讲解一遍,使辛弃疾茅塞顿开,明白不少关键所在。比如明明这个事对朝廷有利,对百姓有利,但做完了就反而就成了错误,辛弃疾这把算是彻底理解了。

表里不如一的朱熹

朱熹虽说有表里不一的缺点,那基本也是在个人私德方面。比如他经常号召大家“存天理,去人欲”,自己却把两个尼姑弄回家当了小老婆。还常常号召大家悟道要“格物致知”,结果二百多年后,当时才十来岁的王阳明先生就跑到家里后花园,对着他家后花园的竹子一顿死格,除了格出一身大病,啥也没格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这王阳明吃了一个大亏后,渐渐开窍,终于把天理人欲整明白了,日后龙场悟道,创立了心学。

除此之外,朱熹的大的方面那都是相当过硬的。他要不是一个劲儿地说“存天理,灭人欲”,大家可能也没啥意見,就算尼姑还俗,只要不是用强,在当时也说不定是一段佳话。

但是你叫大家别干,你自己却偷着干,群众怎么能没意見?

临行之前,朱熹为辛弃疾题写了“克己复礼”,“夙兴夜寐”两幅大字,以此勉励辛弃疾。辛弃疾少年成名,素来眼高于顶,常常是脾昵众人。这“克己复礼”四个字,显然是亦师亦友的朱熹对辛弃疾的谆谆告诫。

对于辛弃疾而言,这个“礼”就是北伐大业,只有“克己”才能少树政敌,早日推进北伐。辛弃疾十分受教。

事后,朱熹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及他对辛弃疾的看法:

“今日如此人物,岂易可得?向使早向里来有用心处,则其事业俊伟光明,岂但如今所就而已也?”

不愧是一代宗师,伟大的教育家,入木三分啊。连我都觉得,辛弃疾的心思是全在北伐上,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当官。辛弃疾自南渡以来,一直都是教别人如何如何,连皇上都敢教,这回是被朱熹教育个明明白白。朱熹当得起“良师益友”这四个字。

1192年,弃弃疾在53岁时终于被皇帝想起来了,这时皇帝是宋光宗。辛弃疾被任命为福建提刑使,后又被调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

这期间,朱熹在武夷山下营建武夷经舍,讲经传道。两人来往密切,给辛弃疾提出了不少好主意,比如“罢鬻盐”,即停止私盐买卖。辛弃疾在朱熹的贺寿诗上,称颂朱熹:

“历数唐尧干载下,如公仅有两三人”

1195年,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准备组建一只和飞虎军一样的部队。他效仿朱熹社仓之法,在福建建立备安库。

“未期岁,积强五十五万缗,牍日备安庠。又欲造万铠,招强状,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宋史》

看来,辛弃疾还是为他的海陆合围计划在做铺垫。

可惜,“事未行,即招弹劾”。辛弃疾无奈之下,返回江西老家。至此与朱熹再未能相見。

此时,朱熹的好友,丞相赵汝愚被他的合伙人韩侂胄扳倒,发配到湖南永州,不久之后他就病死了。赵汝愚一死,韩侘胄就把矛头指向朱熹,唆使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六大项十三小项罪名,就包括上文所提的小尼姑事件。

要知道朱熹曾是宋宁宗的老师,还是当世第一大儒。有宋一朝,最是宽待士大夫。而朱熹贵为帝师,还是在丞相赵汝愚的力荐下,也才获得待制的职位,连学士都不是。如果不是德行有亏,最起码得是个翰林院大学士。虽然弹劾的奏章中肯定是也有夸大的成分,但有些事情也绝非穴来风。否则,以他的学识和帝师的身份,为何皇帝如此地不待見他。

公元1200年 ,朱熹罢官后病逝于家中,时年71岁。由于庆元党禁,韩侂胄极力打压朱熹等人,门生故交均被牵连。甚至死后也少有人门生部属敢上门吊唁。

辛弃疾听闻后,上门吊唁,并亲作悼文,于是便留下这几句千年经典:

“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鉴于辛弃疾是著名的主战派,韩侂胄对此事也未作反应。这一举动在当时轰动朝野,足見其胆识与刚正。辛弃疾此行是承担了巨大政治风险的。

朱熹没有韩侂胄说的那么糟,但也没有后世朱粉说的那么好。但对于辛弃疾来说,这位亦师亦友的老夫子,却是自己敬仰的兄长,岂能容忍别人肆意贬损。这年辛弃疾已60岁了,依然勇猛无比。

辛弃疾的再度复起

1192年,弃弃疾在53岁时终于被皇帝想起来了,这时皇帝是宋光宗。辛弃疾被任命为福建提刑使,后又被调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

1195年,辛弃疾在福建安抚使任上,准备组建一只和飞虎军一样的部队。他效仿朱熹社仓之法,在福建建立备安库。

“未期岁,积强五十万缗,牍日备安庠。又欲造万铠,招强状,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宋史》

宋宁宗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著名的权臣韩侂胄立主北伐,启用辛弃疾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十分高兴,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他对韩侂胄的北伐大计非常支持,但是坚决反对韩侂胄的左倾冒险主义倾向。

他根据敌我双方实际情况,提出了北伐成功的三原则:

“无欲速、审先后、能任败。”

总而言之,你按教员的《论持久战》思想来理解,就差不多了。

韩侂胄为了证明自己抗金的方略,还专门把辛弃疾请到杭州,给皇上讲解了一番国际国内形势。

辛弃疾支持韩侂胄抗金,但是反对他胡干蛮干。

“辛弃疾入见,言金国必乱必亡,陈用兵之利,乞付之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

当时,说话时在现场的共有宋宁宗、韩侂胄、辛弃疾三个人。这话立刻被理解成两种意思。

辛弃疾的意思是金国肯定会乱会亡,是考虑到金国内政及北边蒙古人的压迫,将来必然走向灭亡。这哥俩直接把将来时理解成了現在时。

至于“元老大臣”也肯定不是指韩侂胄,因为韩侂胄就在现场。是谁呢,我也不知道,说不定是辛弃疾暗指自己也有可能。但韩侂胄积极对号入座,坚决认为是自己。宋宁宗这脑子也不够用,居然也赞同韩侂胄的观点。

韩侂胄大喜之下,改任辛弃疾为知镇江府,加宝谟阁待制,提取佑神观奉朝请,并赐金带。相当于就是加了很多政治资格和待遇。

当年的镇江位于宋金交界地带,属于战略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辛弃疾上任后,积极备战,训练士兵,还自费派遣间谍深入全国侦察敌情,几个月时间就花了四千多缗钱,相当于4千两白银。不得不说,辛弃疾确实有钱。由于这种特务经费透明度不高,为避免他人非议,辛弃疾才自掏腰包,高风亮节啊。

到了开禧元年(公光1205年),韩侂胄开始派遣小股部队,侵袭边界,劫掠百姓,释放囚犯,制造骚乱。

这跟七十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前,越南人干的事一模一样。

也就是此时,辛弃疾登上北固亭,写下了这首经典诗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鉴于大家上学时都背过这篇经典名作,我就不多讲了。

韩侂胄听闻辛弃疾说“北伐更需二十年”,十分地不爽。加上启用辛弃疾目的就是为自己造势,生怕辛弃疾在北伐中抢了自己风头,便指使手下弹劾辛弃疾举荐失察。

辛弃疾气不过,索性就又回家了。

过了大半年,韩侂胄觉得辛弃疾还是有大用处的,毕竟这仗没没开打,没过河先拆桥似乎有些不妥。于是,又诏辛弃疾为知绍兴府兼两浙东路安抚使,借此安抚一下辛弃疾。

辛弃疾被免职后,心情十分愤怒,听知自己又被启用,当即表示,老子坚决不干:

“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 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

韩侂胄的“开禧北伐”在遭到失败后,一愁莫展,于是又想起了辛弃疾,在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授辛弃疾试兵部侍郎。考虑到大战一触即发,辛弃疾以国家为重,准备接受这个差事。他意识到再不出面,还按韩侂胄的王八拳操作,必将是一败涂地。

可是到了八月,辛弃疾已是重病缠身,无法赴任,只能辞免。

到了九月,朝廷诏命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

可是,为抗金北伐忙了一辈子的辛弃疾,却已于圣旨到达的数日前在家中病逝,享年68岁。他用了一生去等待的调兵统军之权,刚刚得到却已无用武之力了。

据说,临终之前,辛弃疾曾连呼数声“杀贼”。

杀的这个“贼”是谁,后世大部分人都解读为金人,因为这样符合民族英雄的人设。我个人却以为不是金人,必是大草包韩侂胄无疑。

误国误民,是为国贼,人人皆可杀之。辛弃疾去世后两个月,一代权臣兼大草包韩侂胄被另一个四大奸相史弥远设计诛杀于玉津园。死后,被割下头颅,按金人要求被“传首虏廷”。

绍定六年(1233年),朝廷追赠辛弃疾为光禄大夫。德佑元年(1275年),宋恭帝下旨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任你是才华通天,遇明君才能国士无双,遇昏君唯有扼腕长叹。真可谓时也命也运也。

上天送给南宋朝廷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却被生生消磨成一个以宋词闻名的文学大家。

千年之后,遥想当年锦衣渡江的少年英雄,不由得一声叹息。

0 阅读:7
二狗说历史

二狗说历史

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