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二年,王阳明中第后,终于端上亿万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王阳明满心期待着自己可以实现平定四方,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但是现实往往没有这么丰满,从王阳明进入仕途的第一天,就注定不会太顺利。
刚刚踏上公务员之路的王阳明,获得的第一份工作是“观政工部”,很快王阳明就获得了一个项目,那就是为威宁伯王越修坟墓,这也是一位明朝文官中的奇葩,不爱儒衫爱戎装,一生都镇守在明帝国的北疆,与蒙古各部落作战,凭一己之力扭转了土木之变后,北方边境的不利局势。
因为王越击破鞑靼的功绩,立志为万世开太平的王阳明,一直将王越视为偶像,期待像他一样建立功勋,所以获得为王越修建坟墓的差事后,王阳明非常兴奋,感觉这就是自己接过王越的衣钵,得以大展拳脚的机会。
王阳明在工地上表现得非常积极,别人都是混日子,他却每天骑着高头大马,在工地上不停巡视,还将工地上的民工组织起来,像军队一样排阵训练,一场工程干下来,农民工都被他折腾成了工程兵,战斗力还不容小觑。
修坟的项目完工以后,回到部门交了报告以后,王阳明依然沉浸在兴奋中,充满热情,认为自己很快就能受到重用,走上经略四方的道路。
现实总是非常残酷,突然有一天,天象出现了预警,预示北方可能有战事,王阳明认为这就是上天给他的机会,于是拿出十年前,自己考察蒙古部落,并且走访各地边防的心得,整理润色后,向皇帝上了一道《陈言边务疏》。
打完这个报告,王阳明满心欢喜地等着被重用,结果却远不是他所想的,皇帝看完他的奏疏后,把他从工部调到刑部,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完全和他平定四方的志向挨不着边,压根没有把他放在兵部的想法啊。
王阳明在刑部的新工作是负责审核云南送交刑部的各类案件,进行复核,以免出现冤假错案,在这个岗位上,差点把王阳明干抑郁了,本来自己的军事才能没有得到皇帝的重视,心情就很郁闷,结果到了刑部更是见识了人间的黑暗。
在刑部任上,王阳明考察刑部监狱的时候,发现牢里的人一个个,皮包着骨头,简直不能称之为人,每天与老鼠、各种臭虫一起生活,让王阳明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厌恶和恐惧。
不仅仅环境恶劣,人性的黑暗也在这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狱卒克扣犯人的食物,用来喂猪,把猪喂得又肥又壮,这一举动让王阳明大为震怒,立刻制止了狱卒的惨无人道的行为。
在刑部的种种见闻,深深震碎了王阳明的三观,他此时对自己的仕途产生了一种无力和怀疑,认为做官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开始产生了跳出世俗的想法。
会试第二名,二甲第七名,无缘庶吉士的奇怪经历王阳明的仕途,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太顺利,二甲及第后,王阳明的第一份工作是观政工部,这个职位就非常有意思了,王阳明在会试中是第二名,但是在殿试中却被排到了二甲第七名,一下子下滑到了第十名的位置,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
明朝科举中,一般会试进行录取,殿试进行排名,会试的排名虽然不绝对,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殿试是不涂名的,阅卷官会上呈前十名的卷子给皇帝亲自过目,定下前三名,后面的名次基本是由阅卷官来排的。
后面的选官才是最大的问题,明朝制度每科考试后,会筛选一批年轻有为的进士,进入翰林院为庶吉士,被称为“储相”,明英宗之后,形成了一种惯例,“非进士不入庶吉士,非庶吉士不入内阁”,就代表着基本上未来的内阁大学生,就是从这些庶吉士中产生了。
从这件事能够看出,王阳明在殿试中的策论文章,虽然依然表现不俗,但并没有获得弘治皇帝及当时阅卷官的赞扬,所以排名比会试下滑不少,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王阳明也失去了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的机会,未来只能外放为官。
从正统年间开始,明朝官僚制度逐渐定形,即京官清贵,容易走向高位,地方官卑贱,很难跨过四品大关,观政制度也受到这样变化的影响,那就是大家都想留在京城。
在长期的观政制度中,大家发现在三法司的观政进士最容易留在京师,因为三法司都是法律的专业人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内部圈子,逐渐称为定例,所以说王阳明的这个工部的观政进士,是一个不太好出路,随后他的种种不受重视的遭遇,恐怕也是因为他没进入大佬的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