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唐朝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诗圣”的雅称。他的诗作涵盖了政治、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展现了对时代变迁和社会疾苦的关注,表现了对人性、道德、命运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早年的杜甫家境优越,生活非常富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以及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他在7岁的时候就能作诗,并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志愿。
但是,杜甫的仕途并不顺利,曾经客居首都长安多达10年的时间,一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四年,也就是杜甫43岁的时候,朝廷任命他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是一个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为了生计,“诗圣”只能接受这个官职。
当年十一月,杜甫离开长安,去往奉先县探望妻儿。他写下了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记录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淫腐败。
十二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这个时候,杜甫已经举家逃到了鄜州羌村。但在听说太子即位后,他决定只身前往灵武,“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相当于是谏官。但是没过多久,因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诏三司推问。在宰相张镐力的帮助下,他又恢复了左拾遗的官职。又不久,因为房琯遭到陷害,杜甫再次受到牵连,并于乾元元年六月被贬到华州,从此永远离开朝廷。
在华州,杜甫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次年七月,他去官职,开始了“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跟着杜甫,他们全家都饱受战乱时期的旅途之苦。
48岁的诗圣写道:“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饥走荒山道。长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当年十二月,杜甫投奔了自己的好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在严武和其他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杜甫的生活安稳下来。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大家为杜甫修筑了一个草堂,也就是杜甫草堂。
严武去世后,杜甫失去依靠,一路乘船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至云安,次年暮春迁居夔(kuí)州,获得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
柏茂林非常喜欢诗歌,为杜甫提供了极其优厚的待遇,让他帮助公家代管一万亩的田地。此外,杜甫自己也租了一些田,与家人一起参加耕作,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在赚了一些钱后,他还买了四十亩的果园。
因为思念家乡,56岁的杜甫决定离开夔州,回到洛阳,并将果园赠送给了朋友。然而,当他乘船来到湖南岳阳,登上了岳阳楼后,忽然动了游历潇湘,寻访屈原、贾谊足迹的想法。
沿着湘江,杜甫乘船一路南下,拜谒了纪念湘夫人的祠庙,在长沙游览岳麓山,结交好友苏涣,巧遇著名乐师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长沙发生兵变后,杜甫乘船来到衡阳。当时,他的舅父崔伟在郴州当官。于是,杜甫决定继续南下看望舅父。船到耒阳的时候,河水暴涨,杜甫一家被困驿站,5天都没有吃饭。
县令听说大诗人杜甫在耒阳,立即派人送来烧牛肉和白酒,并把一家人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虽然脱困,杜甫却病倒了,改变了南下郴州的行程,回到了衡阳,最后在回长沙的船上去世。
良辰认为,如果杜甫的晚年从50岁开始算,也就是他在成都生活的时候。那么,他的晚年并没有那么惨。他遇见了许多的朋友,获得了很多的帮助,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
特别在夔州的那段日子,因为拥有大量的农田和果园,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是非常富足的。在那样一个战乱不安的年代,相比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杜甫的晚年算是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