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浙江省出台新规,明确禁止全省中小学在寒暑假、双休日、国家法定节假日组织集体补课。此举意在全面遏制违规“抢跑式”教学与隐性“内卷”倾向,保障学生假期应有的休息与成长空间。
据悉,该举措由浙江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市、县三级教育部门同步落实并设立投诉渠道。当前,家长和学生可通过电话、邮箱或官方网站,对学校组织假期补课、信息不透明、违规上课等行为进行实名举报。投诉信息将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分类处理,强化监督执行力,力求实现“有人管、管得住、管得严”。
文件还明确规定,各类学校在正常教学日的作息安排中需严格执行规范时间:小学、初中分别不得早于8:30和8:00开始上课,寄宿制高中不早于7:40;夜间就寝时间亦有明确规定,初中不得晚于21:00,高中不得晚于21:30,寄宿生最晚不得晚于22:30。此举不仅关注学业负担的减轻,也体现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中小学生“被补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学校或培训机构以“巩固提升”“课后托管”为由,绕开监管,假期补课现象愈演愈烈。有家长表示,孩子假期被强制参与补课,不仅加重负担,还打乱家庭计划,孩子身心俱疲却难以言说。
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本次政策提出“双重禁止”:不仅严禁学校组织补课行为,也严禁以公开考试成绩、排名等方式变相施压,切断“补课—排名—升学焦虑”链条。这一制度安排传递出明确导向:教育不是竞争游戏,更不是学科“军备竞赛”,而应回归“育人”本质。
此外,政策强调,学校有义务在假期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灵活性强的素质拓展与身心放松渠道,例如组织兴趣课程、志愿活动、亲子阅读、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收获成长、拓展视野,而非一味重复“讲—练—考”的应试路径。
教育专家认为,浙江此番“亮剑”,不仅回应了社会对减负政策落实的迫切呼声,也将为全国范围内构建科学、公平、健康的教育生态提供示范样本。只有真正落实“禁止补课”背后的价值导向,才能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筑牢制度根基。
未来,公众将持续关注政策落地成效。治理“节假日补课”乱象,不应只是“文件一纸”,更应配套监督、问责与惩戒,真正让学校安心育人、学生安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