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韩国媒体《Newsis》发表文章称,中国科学家开发出了比太阳温度高6倍的“人造太阳”。
寻求建造能够产生无限且廉价能源的核聚变反应堆的中国科学家已经实现了持续1066秒超过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温度,这是一项新的世界纪录。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近日在被称为“人造太阳”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上实现了这一纪录。这超过了在2023年4月创下的403秒的纪录。
研究人员正在对中国“人造太阳”项目的实验装置进行测试,这被视为实现核聚变反应堆的重要一步。
该研究所所长宋云涛表示,“为了实现等离子体的自维持,让核聚变发电厂持续发电,核聚变装置必须非常高效地运行数千秒。”
科学家表示,在地球上实现可行的核聚变需要比太阳更热的等离子体温度。
太阳核心的温度约为1500万摄氏度。
宋云涛评价说:“突破1亿度、1000秒的极限,证明了我们模拟未来核聚变电站运行环境的能力。”
核聚变将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较重的原子核,在此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它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能源之一,与太阳和其他恒星提供能量的反应相同。
与传统能源不同,核聚变使用丰富的原材料且不排放温室气体,被认为是解决人类能源挑战最有希望的解决方案之一。
然而,重现太阳内部的条件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核聚变装置必须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亿摄氏度以上,并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触发核聚变反应。
托卡马克处于科学家目前正在研究的核聚变技术的最前沿。
这种环形装置利用强大的磁场来限制等离子体并将其加热到极端温度。
EAST于2006年竣工,是世界上最好的核聚变研究平台之一,迄今为止已进行了超过15万次等离子体操作。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测试将等离子体工作时间从30秒增加到1066秒。
另一方面,致力于中国下一代“人造太阳”项目——聚变工程试验反应堆(CFETR)的科学家已完成工程设计阶段,该设施预计将于2035年投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