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临帖是不二的法宝。
从古到今人们学习书法的方法都非常相似,都是从临帖开始,并伴随始终。至于当今鼓吹学书法不用临帖的,大可不必列举来反证。那些人已经被鉴定为哗众取宠,非真正的书学所为,是典型的野狐禅。
现代流行书风
既然历来学书都相伴临帖,可见临帖对书法学习的重要。临帖通过反复对比实践,进而修正改进,使学习者在法度的框架下渐渐形成书写特性。
可是,临帖也不是容易的,一个简简单单的对照仿写,可谓是会者受益终生,不会者贻害无穷。这样的情况早就有人注意了,明朝的赵宦光在《寒山帚谈》里就有记载:“仿书有二病:一不知去取,败笔效颦;二未窥人长,先求人短。二者皆非也。”
赵宦光肖像
临帖要有取舍,能得古帖之一好,便已经够着了古人。虽非比肩接踵,也算望其项背了。何愁书写不脱离众俗,不步入高雅呢?
关于临帖,黄庭坚也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临写《兰亭序》他提出,“不必一笔一画为准”。意思是:《兰亭序》虽然是真行书之宗,也不必一笔一画精准临摹。不是随意写,写到哪里算哪里,而是有选择地写。《兰亭序》里好的、值得学得就要精准的写,一些屑微的笔病就不要写了。
他说:“譬如周公、孔子不能无小过,过而不害,其聪明睿圣,所以为圣人。”《兰亭序》众法帖是依靠作者书艺的精妙而绝世的,他们也是圣人,帖里面极少的不足也是瑕不掩瑜的。
黄庭坚跋苏轼寒食帖
自己一身的时弊,又把法帖中的不足当成不可或缺的珍宝,真是不如学柳下惠的鲁人闭门者了。
正如一块无瑕的美玉,非要仿着别人的样子雕出花样。没有被仿者的俏色,还得染色,当然会四不像了。也如同赵宦光说的那样,好好的笔非要学东施捂着个心口弄颦。结果,不但不能追书法之宗,反而只能招人嘲笑,落入丑恶。
第二大病症是不知帖的好,不知道学什么,只跟风似的“人学亦学”。致使学了人家最不该学的部分。这两种病说到底还是一个问题,就是不知书法之法,不懂书法的运用。
编辑搜图
玉雕
要想看懂书法,能分辨书法优劣,就要懂得造成这种优劣原因。书写过程中,笔势决定着字的姿态、字的气韵,结字造就了字的外形是否美观。也就是说,笔势主神,结字主妍。字形不妍美,是结字不够标准;字于神韵,是笔势不到位。
王羲之也曾用钟繇的外甥兼学生程翼举例,当初程翼作字,点画无势,如布棋算子。被钟繇得知后惨遭训斥,从此再不敢到他跟前。并暗中偷偷改变自己,让手下的点画活色生香,最终成了当时名声显赫的书家。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点画有了笔势,字也就活了。那笔势从何而来呢?点画要有势,必借助不同的手下、腕底运笔之法。
当今的学习者大多不注重这些,只知道照猫画虎,描形摹迹。原因有二,一是不知有此笔法,另外,纵使知道亦不知运用方法和规则。
钟繇 贺捷表
古人学书,这些都是入门时口传心受的必学的笔法。掌握了这些运笔法,才能写出想要的笔势。比如简单的横画,有勒势,还有策势。同是策势,有仰收还有覆收等等。勒势不得卧笔,要立笔、顶纸、趯锋涩进。
怎样立笔?怎样顶纸?怎样趯锋?这些都是手下腕上的功夫。立笔手腕手指要向上延伸,顶纸要用拇指遣送并手腕反压,或者中指钩住笔管运笔。趯锋就是立笔顶纸快速运笔,使笔有钢锥勒划石头的感觉。
笔法专栏
这样的笔法张怀瓘列出来九种,他还记录了二十种隐笔法。这些笔法要系统的、逐渐的去学习。才能识字之好恶,便于取舍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