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古文运动的璀璨星辰

裴元绍谈历史 2023-09-17 08:57:01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他们在古文和诗词上的造诣都备受后世推崇。

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合称“韩柳”,二人倡导的古文运动,主张返璞归真,清新自然,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作品。

欧阳修、三苏(苏轼、苏辙、苏洵)等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合称“欧苏”,四人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代表作品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秋声赋》、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赤壁赋》以及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等。

王安石和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合称“王曾”,二人都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代表作品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以及曾巩的《上蔡学士书》、《墨池记》等,他们的作品和成就被广泛传颂。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

是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他的作品包括《韩昌黎集》、《论佛骨表》、《师说》、《祭十二郎文》以及等。

柳宗元(773年-819年)

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作品达600余篇,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他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被誉为“韩柳欧苏”之一。柳宗元的代表作《永州八记》、《捕蛇者说》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

一位重要政治家、文学家和官员,他出生于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号醉翁、六一居士。他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在文学方面,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此外,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他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苏洵(1009年-1066年)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字明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他的作品以散文见长,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1037年-1101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常以“苏东坡”来称呼。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的诗作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合称“苏辛”。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他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他的作品包括《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苏轼一生坎坷,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在宋哲宗时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过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在新党执政时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辙(1039—1112年)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的儿子,与父亲和苏轼一起被称为“三苏”。

苏辙在嘉祐二年(1057年)与其兄苏轼一同登进士科,后在政治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他历任多地地方官,并在黄州、筠州、雷州等地任职。同时,他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化官员,曾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等职位。

苏辙在文学和政治上都有较高的成就。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作品风格简洁明快,质朴自然,多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他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张“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并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苏辙在历史上被评价为一位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的官员。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右司谏、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高级职位,对北宋的政治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在文学和政治上的成就虽然不如其父和兄长突出,但他的作品和思想仍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在官场上经历了多次起伏,曾担任过地方官职,也曾在中央政府担任过高级官员。他以清廉、勤勉、勇于改革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是唐宋时期八大家之一,有许多文学作品传世。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后期的一项重要改革,王安石推动一系列措施富国强兵,革除积弊,推行新法,包括实行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等。这些新法的实行对于北宋社会经济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向帝国主义时期的转变。

在政治思想方面,王安石强调“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认为这三者是改革的最大障碍,必须加以改革。他主张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整顿吏治、加强军队建设等手段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除了政治和文学领域以外,王安石还擅长书法和绘画,其书法风格被形容为“苍劲峭拔、风骨棱棱”。同时,他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和科学家,对于经济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都有研究。

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对于中国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曾巩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散文家,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西)。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年)成为进士,并在政治上表现出色。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古雅、平正、冲和。文学成就突出,其文“古雅、平正、冲和”,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称“南丰先生”。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祖父曾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他从小就表现出聪明才智,读书刻苦,能够脱口成章。在政治上,他提倡改革,关心民生疾苦,勤于政事,以廉洁奉公著称。

曾巩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任职于中书舍人、史馆编修等职位。他的文学作品包括《上欧阳学士第一书》、《局事帖》、《宜黄县学记》等,其中《局事帖》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学术思想上,曾巩强调实践、经验和实用主义,主张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看待世界和人类的行为。他在政治上提倡改革,反对保守思想,关注民生疾苦和社会变革。

曾巩是一位博学多才、才华横溢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1

裴元绍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