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放牛娃出身,迫于生计当过和尚乞过讨,投身红巾军反抗元朝,一路从小兵做到了元帅的亲兵,从亲兵升到了镇抚,从镇抚一路逆袭,攻城略地,在应天府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当上了大元帅,封为了吴国公。接下来,我们跟随历史的脚步,继续看一看草根皇帝朱元璋如何继续逆袭,成为九五之尊。
朱元璋掌控了江左、浙右等地,建立以应天府为中心的根据地,开始实行自己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大方针,默默发展自己的实力。
彼时,朱元璋虽然拥兵十万,但地盘狭小,根基尚浅,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朝军队,东南方的张士诚和西方的徐寿辉虽然都是反元武装,但大家阵营不一样,他们和小明王不对付。北面是名义老板小明王的红巾军主力部队,负责牵制元军主力。可以看出,各方态势犬牙交错,各有各的地盘,虽然是能动手绝不吵吵,小摩擦不断,但因为名义老板牵制住了元军主力,朱元璋暂时获得了极大的喘息之机。
朱元璋在这段时间,主要做了四件事,提升自己的综合战力。
第一,继续完善高筑墙的策略,提升自己大后方的防御力;
第二,大力实行广积粮的策略。朱元璋一方面鼓励农民生产,另一方面实行屯田法,派元帅康茂才主持兴修水利,遣各营将士分兵屯垦,同时禁止军中饮酒,因为酒都是粮食酿造的,军中禁酒一则可以节省粮食,二则可以减少军中滋事。开源节流,双管齐下,几年之内,府库充盈。
第三,收民心,严军纪。在粮草充足后,朱元璋就免征寨粮,减轻百姓负担。这一做法,让朱元璋收获了民心。老百姓其实很简单,你对我好,我就拥护你。百姓永远是你最有力的依靠;其次严明军纪,只有军纪严明才能训练出一支作风优良,能打胜仗的部队。有了这两样,朱元璋才算站稳了根脚。
第四,广纳贤士,网罗英才。知识就是力量,人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博弈点。朱元璋建立礼贤馆,专门接待,尊师重儒,求贤若渴,广大有志之士纷纷来投,这给朱元璋将来定鼎中原起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的地盘危机四伏,主要对手有长江上游的陈友谅,长江下游的张士诚,东南方向相邻的方国珍,南方相邻的陈友定。朱元璋和谋士刘基分析敌我态势,认为方国珍、陈友定胸无大志,只想割据一方,不足为虑;张士诚对元朝首鼠两端,也没有多大雄心,可暂且搁置;唯有陈友谅,此人野心勃勃,阴险毒辣,能弑君自立,足以看出此人非池中之物,必须高度重视,率先铲除。而陈友谅也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
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定之战有三场,分别是江东桥之战,洪都保卫战和鄱阳湖水战。
(一)江东桥之战:诱敌深入
江东桥之战的背景在于,陈友谅在拿下安庆后,势力急剧膨胀,又接连攻克安徽、江西、湖广等地,在攻下太平、采石之后,陈友谅认为朱元璋的应天府那是唾手可得,小伙子飘了,干掉了傀儡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大汉,改元大义。彼时,陈友谅无论是地盘,还是兵力,都远胜于朱元璋。但朱元璋的谋士刘基认为,陈友谅杀主自立,将士离心,如果能够诱敌深入,截断张士诚和陈友谅的联系,打他个伏击,陈友谅必败。朱元璋采纳了刘基的建议,派遣胡大海攻打广信府断其后路,让和陈友谅关系好的康茂才假意投诚以为内应,在江东桥接应他,直抵金陵城下。
至正二十年(1360年)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哼着小曲,做着美梦率领舰队主力来到应天府外的江东桥,发现这桥是石桥不是木桥,船过不去,才知道上当了。朱元璋一瞅,小伙子,这下你完蛋了,立马率领伏军出击,那时正好赶上落潮,船都搁浅了,陈友谅的水军不是朱元璋陆军的对手,被打的丢盔弃甲,损失惨重。陈友谅一看不敌,赶紧溜吧,坐着小船逃到了采石矶,朱元璋充分发扬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紧追不舍,从采石到太平,从太平到安庆,从安庆到陈友谅老巢江州,从江州到武昌,那几年时间,陈友谅只恨爹妈没给自己多长两条腿,那真叫一个疲于奔命。
(二)洪都保卫战:血肉的战争
情况发生改变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张士诚趁中原红巾军发生分裂、力量薄弱之机,趁火打劫,派部将吕珍攻打小明王的根据地安丰,小明王向老朱求救。老朱一看老板被打了,我作为老板手下头号打手,脸还要不得了,赶紧率主力前去,营救小明王韩林儿。但此时,陈友谅像闻到鱼腥味的猫,认为反攻时机已到,合该老子翻身把歌唱了,领兵攻打朱元璋的战略重地洪都(今江西南昌市)。
彼时,朱元璋出发救援小明王时的时候,命令他的侄朱文正为大都督,大将邓愈为江西行省参政,驻防洪都,若有敌来犯,坚壁挫锐,固守待援。洪都坐落在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陈友谅为表决心,尽起精锐,号称60万,围攻洪都。朱文正充分发挥自己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严格执行朱元璋的防守策略。双方交战第一天,就陷入了白热化,明军迎接一波接一波汉军的猛烈攻击。双方交战数日,洪城城墙多处破损,朱文正命令士兵且战且筑,一时双方陷入了拉锯战,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士兵身亡。为了鼓舞士气,朱文正亲自率领士兵上城墙守城,并用坚定的口吻对每一个士兵说,城在我在,城亡我亡,誓死守卫洪都城,这些做法给了守城士兵极大的信心,他们坚定的认为援军一定会到。大将邓愈擅长使用火器,每当有敌兵闯过城墙,进入城中,邓愈就率军手持火枪进行射击,汉军死伤无数。汉军看到火器凶猛,一时间起了畏惧之心,攻城也变得迟缓起来。陈友谅看到自己的士兵进攻乏力,亲自督战,他命令士兵排成方阵,后排士兵是前排士兵的督战官,前排如有后退,后排斩杀顶替,如此循环往复,誓要攻下洪都城。双方一触即发,前仆后继,在血肉里搏杀,踩着尸体战斗,一时间惨烈无比。
最终,历经85天的洪都守卫战以朱元璋的救援而取得了胜利。洪都守卫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守城战役之一,它大量消耗了陈友谅的有生力量,给元末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三)鄱阳湖水战:火烧连营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驰援洪都,陈友谅得知后,知道已经失去夺取洪都的最好机会。当即撤军到鄱阳湖,整饬水军,朱元璋则控制住鄱阳湖的出口,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彼时,陈友谅有最强的水军阵容,因陈友谅渔民出身,工于心计,善使水战。他的士兵也都是久经战船的老手,水军战船也是又高又大,一字排开,首尾相连,绵延十几里。朱元璋的水军战船狭小,士兵不善水战,朱元璋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双方打了三天,朱元璋都失败了。好几次死里逃生,亏得饶州民众帮助,才得以侥幸生还。这时,部将郭兴跟朱元璋说,老大,敌我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对方擅长水战,我们老是硬碰硬肯定不行,看他们战船相连,我们为什么不学一学周瑜火烧赤壁。朱元璋一瞧,好小子,你说得对,还是你有谋略。当即命令组建放火敢死小分队,用七条满载火药的轻快小船,趁着夜色向陈友谅的战船冲去,当时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敢死队乘风点火,一头扎进陈友谅的军中,风急火烈,火势一下子蔓延开来,汉军士兵不是被火烧死,就是跳船逃生被俘,陈友谅一看大势已去,无力回天,只得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突围时,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鄱阳湖水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历时三十六天,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而结束。鄱阳湖水战是中世纪中国最大规模的水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这场战争,是朱元璋涤平敌手、统一江南的战略性战役,也是朱元璋开辟大明王朝的奠基之战。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
消灭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大势已成,接下来有两大战略目标,一是消灭张士诚、方国珍和陈友谅残余势力次子陈理,统一江南;二是以江南为根基,北进中原,彻底推翻元朝的统治。当然,这个时候,名义上的老板小明王已经失去了起作用,老子现在翅膀硬了,自然是要自己当老板了。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发兵武昌,扫除陈友谅的残余势力,陈理最终出城投降。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正式开始攻打张士诚。彼时张士诚在至正十四年时称王,建国号周,改元天佑,于至正十六年建都平江。朱元璋进攻张士诚后,大军势如破竹,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张士诚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发布讨贼檄文声讨张士诚,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向朱元璋投诚,至此,张士诚的势力只余国都平江一座孤城。
朱元璋发重兵包围平江,发动最后的平江之战。围城的同时,朱元璋也开始着手准备自己当老板的事宜,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原来的老板消失,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韩林儿到应天来,在瓜步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至此,朱元璋正式鸟枪换炮,走马上任,不再以小明王时期的龙凤纪年,而正式以吴纪年。
与此同时,平江战役打响。老朱同学颇为阴险,为减少伤亡,也防止困兽之斗,一方面命令在平江外围筑墙围城,并在城墙上建造三层木质碉楼,高过平江的城墙,这样居高临下,每日让士兵用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配备了襄阳炮这种重武器日夜轰击,一时间平江城内人心惶惶。张士诚一瞅这苗头,这是要把我玩死啊,赶紧组织士兵突围,但是因为军心涣散,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朱元璋还组织舆论攻势,多次遣人劝降张士诚。但是老张同学虽然酒色掏空了身体,但是志气犹在,宁死不降。平江粮尽后,就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后,就以屋瓦为弹,充分发扬视死如归的战斗风格。我想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陈友谅邀请你打朱元璋的时候,你那坐山观虎斗,结果也把自己也卖了进去。城破后,张士诚组织巷战,誓要顽抗到底,最终失败被俘,自缢而死,伪周灭亡。
吴元年(1367年),老朱同学任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老方一看,老朱大势已成,不可力敌,投降了说不准还有一场荣华富贵。
至此,朱元璋一统江南,坐拥江南富庶之地,兵峰遥指北方山河。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