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书评

饮冰听雨 2022-08-03 10:05:19

现在说起美国,我总觉得很近同时又很遥远。近是因为现在的网络以及其余各种信息渠道都很发达,天天都能看到关于它的消息,讲起国际局势来,感觉在白宫搞演讲的就不应是拜登,而应该是我,没什么地方是一张飞机票不能到达的,如果有,那就两张;远是因为无论从生长环境还是文化传统上,始终都会有一种陌生感或者疏离感,不管生不生活在异域,生活了多久,牛排汉堡始终比不上我老家的锅包又好吃,香肠热狗拍马也追不上齐齐哈尔BBQ。

在我小时候,有一部很出名的电视剧叫《北京人在纽约》。我对美国的最初印象基本就是“纽约”俩字。电视剧讲了什么早就记不得了,唯一给我留下的影响就是,整个小学阶段我都以为美国的首都是纽约,坐火车去美国得坐一个月,升国旗的时候美国的小学生戴着红领巾用英语在那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后来,伴随着吃肯德基体会美国饮食,看NBA学习美国地理,观老友记接触美国生活,听新闻联播了解美国国情,总算知道原来纽约不是美国首都,自由女神像也不在华盛顿。

我们对陌生国度的印象和了解,有如盲人摸象,差一点的觉得大象是个柱子;好一点的,觉得大象是头猪;非常好的,大象终于是大象了——转基因的。读本书的目的,就是让人尽量把印象向大象靠拢,同时,能从制度、文化、历史、传统上对大象进行观察,要是能依此猜测一下美国这头大象为什么“一路象北”,就更好了。

本书是由多位专家学者联合联合编写的,也是北大“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这门通识课的参考教材,因此风格不太统一,也各有侧重与特点。如修订版序言所说,“无论谈政治、法律、经济还是社会问题,其实都涉及问题背后的精神层面”“许多文章,其实都在‘互为注解’”。

本书的第二讲“美国历史”,第四讲“美国宪法的价值观探讨”,第十一讲“美国的宗教”是和这种精神层面尤其相关的。其中,第二讲第四节“美国民主的基本历史经验”,第四讲的第三至七节,第十一讲第三节“美国的政教关系”,值得细读,有助于我们摒弃空泛而谈的印象,从原理和更深层面上来思考“德先生”“福先生”其存在、合理以及缺陷、问题。然后你会发现美国的政体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努力和尝试;

在政经社会方面,第三讲“美国社会发展中的种族与少数问题”,第五讲“美国的政治制度与政党政治”,第六讲“美国的经济状况与政治抉择”密切相关。第三讲第四节“美国社会各种族-族群之间的结构性不平等”讲解了各族群因结构性差异而引起的不平等、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和社会流动差异;第五讲把两党制以及两大政党讲得较为明晰,免得让人看了三十年新闻不知道民主党和共和党究竟有什么差异;第六讲第二节“解决经济问题的地方政策实践”以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亚州为例,说明了共和与民主而当的政治经济逻辑,很有代表性;

在科教文化方面,第七讲“美国的科学与大学”与第十二讲“美国的图书馆”篇幅相对较短,中规中矩;第八讲“美国的新闻与传播”主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所谓自由主义新闻理念;第十讲“美国电影本记”较为轻松,可做调节;第九讲“美国文学”是另辟蹊径,提纲挈领,十分适合做讲座普及,其第三节“清教时期的美国文学”,第六节“美国文学传统的个体性与普世性”更是涉及到了脉络传统的东西;

在对外交流方面,第一讲“中国人看美国”与第十四讲“美国与东亚的关系”都较为平淡,前者更适合做本书序,那后者就适合做跋;第十三讲“美国外交”,比较简明地介绍了美国从孤立主义到国际主义的转变,在单边主义和多边主义之间的游离;第十五讲“中美相互形象与中美关系”更接近跨文化交际的内容,但具体行文是比较轻松的,没有那么严肃。

缺点在于,有些章节表述重复,疑为讲稿整理疏漏;某章节文字叙述分析平白少文采,图表较多,有阅读PPT之感;由于篇幅所限,一些内容意犹未尽,需查阅更多资料;此外,毕竟出版时间稍早,部分数据有些过时,近几年来面临的一些新问题,期待下次修订时能有所补充。

除实地旅行外,读书是另一种让人非常便捷地了解异国风貌与情况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能有效解决我想要实地考察而面临的最大问题:穷。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