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背景:能源革命的终极目标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其优势显著:
原料无限:海水中的氘元素储量可供使用数十亿年,一升海水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清洁安全:反应产物为无放射性氦气,无碳排放与核废料问题。
技术突破:2025年1月,中国“东方超环”(EAST)实现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持续燃烧1066秒,创世界纪录;同年3月,中国核电、浙能电力联合注资17.5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加速商业化进程。
全球竞争格局:
美国:Helion Energy获OpenAI创始人4.25亿美元投资,目标2028年发电。
中国:国企主导,依托“国家队”资源整合能力,推进全产业链技术突破。
二、核心企业解析: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协同
筛选出10家具有国资背景、深度参与核聚变研发的企业(按技术环节分类):
1. 战略投资与平台建设
中国核电(601985)
国资背景:中核集团控股,唯一覆盖核电与聚变的上市平台。
核心动作:2025年增资10亿元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整合中核集团西南物理研究院技术资源(如“中国环流三号”实验装置)。
政策支持:承担国家“核能三步走”战略中聚变堆商业化先锋角色。
浙能电力(600023)
区域布局:浙江省属国企,注资7.5亿元参股聚变公司,推动长三角能源转型。
协同效应:依托浙江“清洁能源示范省”政策,探索火电与聚变能源互补模式。
2. 装置与核心部件制造
上海电气(601727)
技术优势:超导磁体、真空室等聚变装置核心部件供应商,交付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HH-70”主机系统。
地方协同:联合上海国投科创成立未来聚变能源科技,研发紧凑型聚变装置。
兰石重装(603169)
国产突破:焊接式热交换器(PCHE)应用于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实现氦冷包层设备国产化。
军民融合:与中核集团组建创新联合体,拓展极端工况设备制造能力。
国机重装(601399)
重型装备:参与“人造太阳”项目,高温高压设备制造经验丰富,降低核心部件进口依赖。
3. 材料与关键组件
安泰科技(000969)
材料垄断:全球少数能提供全系列核聚变钨材料的企业,产品覆盖ITER及国内装置。
标准制定:主导制定钨铜偏滤器、中子屏蔽材料等国家标准,技术壁垒显著。
东方钽业(000962)
稀有金属:为聚变装置提供铍材料,解决中子屏蔽难题,技术源自西北稀有金属研究院。
国光电气(688776)
ITER核心供应商:偏滤器、第一壁部件达国际领先水平,核级阀门市占率国内第一。
4. 工程建设与能源系统
中国核建(601611)
工程经验:承担国内80%核电站建设,中标ITER核心设备安装工程,具备聚变堆施工能力。
保变电气(600550)
电力设备:为ITER提供超高压变压器,军工技术转化助力聚变能源系统研发。
三、投资逻辑与风险提示
核心逻辑
1. 政策驱动:国家“十四五”能源规划明确聚变为战略方向,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超200亿元。
2. 技术协同:传统核电巨头(如中国核电)向聚变延伸,形成“裂变-聚变”技术闭环。
3. 国产替代:超导磁体、热交换器等关键部件突破,降低对国际供应链依赖。
风险提示
1. 技术不确定性:等离子体约束、材料耐高温等难题仍需长期攻关,商业化或延迟至2040年后。
2. 资金压力:单台实验装置造价超百亿元,企业短期业绩依赖传统业务支撑。
结论:聚焦材料、装备与平台龙头
1. 材料技术:安泰科技(钨材料)、东方钽业(铍材料);
2. 核心装备:上海电气(超导磁体)、国光电气(偏滤器);
3. 战略平台:中国核电(聚变投资)、浙能电力(区域协同)。
(数据来源:企业公告、中核集团官网、国际原子能机构;风险提示:技术研发不及预期、政策支持力度减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