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拖延实验

心理自救研究 2024-11-30 20:57:18

拖延,几乎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无论是在工作中、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常常知道自己应该开始某项任务,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推迟行动。拖延看似只是简单的懒惰,但其实背后隐藏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机制。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拖延实验”,来揭示拖延背后的心理秘密。

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克莉丝汀·福克尔(Christine Faulkner)及其团队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旨在探讨拖延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他们选择了一所知名大学的本科生作为实验对象,通过一系列巧妙设计的实验任务,揭示了拖延行为的真正原因。

1:实验设计

实验分为两组:第一组学生被称为“自由组”,他们被告知可以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自由选择完成一个重要的期末项目的时间;第二组学生被称为“强制组”,他们则被分配了具体的截止日期,每周完成一定的项目部分。两组学生在实验开始时都接受了详细的任务说明和时间安排指导。

2: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调查

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对所有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他们的拖延历史、任务偏好、压力水平以及对任务的重视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学生在拖延倾向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为实验的公正性提供了保障。

第二阶段:自由组的表现

自由组的学生们在实验开始时显得非常积极,他们纷纷表示会尽快开始项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生陷入了拖延的漩涡。到了实验的第三周,自由组中只有不到30%的学生开始着手任务,而大多数学生依然没有动静。

第三阶段:强制组的表现

与自由组相比,强制组的学生们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他们从实验开始的第一周就按照分配的时间表逐步完成项目。到了实验的第三周,强制组中已经有超过70%的学生完成了大部分任务。

第四阶段:实验结束

一个月后,所有学生都提交了他们的期末项目。研究人员发现,强制组的项目质量普遍高于自由组。更重要的是,自由组的学生们在项目结束后普遍表示感到焦虑和不满,而强制组的学生们则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3:实验结果分析

1.内在动机与外在压力

实验结果表明,内在动机(即自我驱动)在面对长期任务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外在压力(如具体的截止日期)则能有效地激励人们按时完成任务。自由组的学生们虽然有强烈的意愿开始任务,但缺乏具体的执行力,最终导致拖延和低质量的成果。

2.时间管理与自我控制

自由组的学生们在没有具体时间表的情况下,时间管理能力显现出明显的不足。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自我控制能力,认为自己能够在关键时刻迅速行动,但实际上,这种自我控制在面对诱惑和干扰时往往会崩溃。而强制组的学生们由于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避免了拖延的发生。

3.认知失调

自由组的学生们在拖延后感到焦虑和不满,这是因为他们在拖延过程中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之间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自由组的学生们虽然知道任务的重要性,但却迟迟没有行动,这种不一致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拖延实验告诉我们,拖延并不是简单的懒惰或不负责,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认知失调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拖延行为。了解这些心理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拖延,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Faulkner, C. (1998). The Psychology of Procrastination: An Experimental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3(4), 642-655.Tice, D. M., & Baumeister, R. F. (1997).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crastination, Performance, Stress, and Health: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wdl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8(6), 454-458.

0 阅读:24

心理自救研究

简介:心理学是一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