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军长神秘失踪,许世友评价:此人性格比较大,但确实有能力

雾意岛与 2024-11-13 22:20:58

老军长何畏:从革命者到叛逃者

1937年春,延安的一个深夜,一个身影悄然离开了革命圣地。他就是曾在红军中以"拼命三郎"和"小诸葛"闻名的军事指挥员何畏。这位从马来西亚流亡归国、在广西百色起义中屡建奇功、后升任红军军长的将领,却因性格之争与理念之辩最终选择了离开。对于这位能征善战却又性情火爆的红军将领,许世友曾这样评价:"何畏此人性格比较大,但确实有能力。"关于他的神秘失踪,有人说他投敌叛变,有人称他归隐田园,更有人述说他最终回到家乡默默终老。这段尘封的往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折射出革命道路上的重重考验。

命运多舛的革命路

在中国革命史上,何畏的故事堪称传奇。1900年3月,他出生在海南岛博鳌乡的一个沿海小村,那里人烟稀少,与如今繁华的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形成鲜明对比。

他的家庭背景十分特别,祖母是越南人,这使得他从小就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思维方式。由于家乡靠海,当地人多以对外贸易为生,何畏的父亲也不例外。

为了谋求更好的生计,何畏年幼时便随父亲远赴马来西亚。在异国他乡的中华学校里,年轻的何畏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埋下伏笔。

毕业后的何畏没有选择安稳的生活,而是毅然加入了马来西亚共产党。凭借出众的能力,他很快成为当地革命活动的领导者,多次组织革命行动。

然而好景不长,作为英国和荷兰的殖民地,马来西亚政府对何畏采取了强硬措施。他不仅被剥夺了居留权,还被驱逐出境。

回到国内的何畏并未放弃革命理想,而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厦门大学。在校期间,他与郭沫若等人共同创立了"创造社",虽然他的名字并未出现在正式记录中。

1924年后,何畏积极投身革命浪潮,先后参加了广州、香港的罢工活动。1926年3月,他以大学生身份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成为学校第一个具有大学学历的学员。

在黄埔军校期间,何畏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1927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与了广州起义。1929年,基于他丰富的革命经验,党中央将他秘密派往广西开展工作。

在广西期间,何畏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总能准确掌握敌军动向,灵活调整战术,同时还善于处理部队内部关系。

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在红军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这些早期的革命实践,何畏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战功赫赫 军事智谋显锋芒

百色起义爆发后,何畏从连长一跃升为营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在战斗中,他经常带头冲锋陷阵,多次突破敌人的严密防线。

他善于运用兵法谋略,屡次制定精妙战术,使敌人的阴谋诡计无所遁形。这些战术安排大大减少了红军伤亡,为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资源和时间。

红军将士们给何畏起了两个响亮的绰号:"拼命三郎"和"小诸葛"。这两个称号完美诠释了他在战场上的双重特质:勇猛过人的战斗精神和出类拔萃的谋略才能。

1930年,红军开始向中央苏区转移。在这个关键时期,何畏多次参与重要的军事围攻行动,指挥若定。

凭借独特的军事眼光和指挥能力,他迅速从一名普通营长晋升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指挥官。在他的带领下,红军多次重创来犯之敌。

1933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红四方面军改编为红四军,军队规模扩充到上万人。这年6月,何畏接到一项重要任务:率部连夜行军,抢占懋功地区。

懋功会师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略节点。虽然官方史料中较少提及何畏的具体作为,但从当时国民党的电报记录可以看出,他在这次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何畏带领部队提前占领战略要地,为红军赢得了有利态势。这一战术安排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重大伤亡,为后续军事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正是由于在多场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何畏获得了组织的重用和肯定。在一次重要会议上,他被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这是对他革命贡献的直接认可。

但成就与地位的提升并未让何畏变得更加成熟稳重。相反,随着职务的升高,他的性格缺陷逐渐显现,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在红军历史上,何畏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既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也有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

这种矛盾的特质在他的军旅生涯中不断显现。一方面,他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另一方面,他又常常因为性格问题与同志发生冲突。

暴躁性格 军中威名渐失色

在红军队伍中,何畏的军事指挥能力受到普遍赞誉,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常常让人难以接受。军中将士说起他来,总是摇头叹息。

红军内部当时普遍使用各地方言交流,这种语言环境对说海南话的何畏来说极为不利。南方方言本就差异巨大,何畏的海南话更是让北方士兵难以理解。

语言不通的问题日积月累,逐渐成为何畏与部下交流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每当何畏用海南话训斥部下时,士兵们一脸茫然的表情更是激怒了他。

这种沟通障碍让原本就脾气暴躁的何畏变得更加易怒。他习惯用母语发泄不满,却不得不面对下属一头雾水的尴尬场面。

组织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多次为何畏更换参谋人选。直到周希汉的到来,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周希汉没有像前任参谋那样直接向何畏报到,而是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暗中观察。他仔细研究何畏的语言习惯和情绪波动规律,掌握了与何畏沟通的要领。

在正式见面时,周希汉展现出惊人的理解能力,他不仅听懂了何畏的海南话,还能准确领会其中含义。这让何畏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战役失利后,何畏当着众人的面对周希汉大发雷霆。愤怒之下,他竟然对着周希汉连开五枪。

虽然这五发子弹都刻意打偏,但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军纪。周希汉对此表现出惊人的镇定,这反而让何畏感到些许愧疚。

后来又一次,何畏下令用军棍责打周希汉二十下。等得知周希汉因伤势过重住院后,他买了一只老母鸡送到医院赔罪。

这种暴躁与愧疚交织的行为模式在何畏身上不断重复。官职越高,他的脾气越发难以收敛。

事态在余天云事件中达到顶点。当时,余天云因反对张国焘的分裂行为被囚禁,张国焘伺机要将其除掉。

在张国焘的授意下,何畏安排人将体弱的余天云抬上担架。途经丹巴河时,他们制造了一起"意外",导致余天云葬身河底。

这次事件成为何畏生涯中最大的污点。从一个英勇善战的军事指挥员,他逐渐沦为权力斗争中的帮凶。

这种性格上的缺陷最终成为压倒何畏的最后一根稻草。它不仅毁掉了他的军事生涯,也让他失去了继续革命的勇气。

叛逃延安 终局陨落家乡

1935年8月,在四川毛儿盖的沙窝召开了一场重要会议。会议的焦点是讨论红军的行军路线,张国焘与党中央的领导人展开了激烈争论。

在剑拔弩张的气氛中,何畏突然掏出手枪,指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所在的方向。现场的警卫员立即扑上去制止,枪声在会议室内回荡。

毛主席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表现出非凡的镇定,他示意警卫员退下,用平和的语气化解了这场冲突。这次事件成为何畏军旅生涯的转折点。

会议过后,张国焘一派与党中央的关系彻底破裂。到了九月,双方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随着形势发展,张国焘路线的错误日益显现。1937年3月,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专门会议,对张国焘的政治错误进行了系统批判。

会议虽然指出了张国焘的错误,但也肯定了红四方面军在革命过程中的贡献。何畏在会上作了检讨,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然而,就在会议结束不久后,何畏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然离开了延安。对于他的出走,许世友认为这与延安整风运动有直接关系。

还有一种说法指向抗大学生的批评活动。当时有学生指责何畏反对批判张国焘,这让他勃然大怒,到处散布不利言论。

何畏因此被关进禁闭室,在此期间他表示要脱离组织。1937年4月19日,他趁夜色逃离了延安,从此下落不明。

关于何畏的结局,历史上流传着三种不同的说法。有人称他投靠了国民党,成为了一名不得志的特务。

也有传言说他成了一名农学教授,有人在图书馆见过他专注研读农业书籍的身影。但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他最终回到了海南老家。

这一说法得到了何畏原配妻子的证实。她曾收到何畏从广州寄来的信,信中提到他已另组家庭。

后来,原配妻子在家门口意外遇见了何畏。原来他与新婚妻子发生矛盾,无奈之下只得重返故里。

回到海南后的何畏判若两人,变得少言寡语。他整日带着一本书,经常帮助邻里做事。

1960年,中国正经历着严重的自然灾害。何畏在教村民辨识野菜充饥的过程中,不幸因食物中毒去世。

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红军将领,就这样在默默无闻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从马来西亚到延安,从战场到田间,何畏的人生轨迹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印记。

0 阅读:74

雾意岛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