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勤的辉煌起点
1999年,陈勤迎来了中国无数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关——高考。。自小聪颖过人的他在学习上总能触类旁通,许多复杂的知识在他脑海中不过是举一反三的过程。随着成绩揭晓的那一天到来,陈勤得知自己获得了福建省理科状元,毫不意外地站在了这个被无数学子梦想的巅峰。他的成就迅速成为家乡的骄傲,媒体蜂拥而至,报纸上头版头条的标题更是铺天盖地般涌现:“寒门贵子”“智慧与勤奋的象征”。
状元头衔的加持让陈勤迅速成为了名校争相吸纳的对象。对于这样的优质生源,各大高校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清华大学作为中国顶尖学府,派出了专门的招生小组,亲自来到陈勤家中,试图进一步说服他选择清华。
面对清华的招生人员,陈勤全程谦逊有礼,但他始终态度平和。他并没有被清华大学的名气冲昏头脑,而是仔细聆听了他们的讲解后,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他礼貌地问起了清华的计算机科学专业,他很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希望在大学里能深入学习这一领域。然而清华大学当时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实力尚未达到顶尖,招生人员也坦言目前的学科重点并不在计算机方面。
听到这里,陈勤的态度变得更加坚决。他告诉他们,自己已决定报考浙江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并深信这是最适合他未来发展的选择。
招生组的成员反复劝说,甚至提出一些政策上的优惠和奖学金的诱人条件,希望他能够重新考虑。然而,陈勤并未动摇,始终以冷静的态度回应。
留学梦想的代价
在浙江大学的学习生活中,陈勤成立了数学协会,这一组织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大批学术爱好者的加入,成员人数一度达到六百多人,成为校园内最具规模的学术社团之一。陈勤在协会中组织各类数学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甚至还安排了一些竞赛项目,以激励会员们对数学的兴趣。陈勤会亲自主持会议,细致地安排活动流程,并协调各部门成员的任务分配。他的组织能力和对细节的把控让人印象深刻,社团成员在他的带领下共同探讨学术难题,气氛融洽且充满活力。
陈勤的才华和努力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逐渐打开了更广阔的机会之门。在大四时,他获得了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被授予了全额奖学金,这无疑是他追逐计算机科学深造梦想的重要一步。虽然全额奖学金能覆盖他的学费,但生活和其他杂费依旧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陈勤的家庭并不富裕,这一高昂的留学费用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尽管如此,他的父母为了支持儿子的梦想,毅然决然地将家中的房子和土地变卖,用尽了几乎所有的积蓄。
卖房后,一家人暂时借住在亲戚家,陈勤的父母并没有停止筹钱的努力,他们一边向亲戚朋友借款,一边向银行申请贷款,甚至卖掉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陈勤的父母从村里借到城里,四处奔波,终于东拼西凑地筹足了他出国留学的费用。
在大学期间,陈勤不仅仅埋头于学业,还抽出时间在校外寻找兼职机会。凭借自己的技术实力和优秀的学术成绩,陈勤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生阶段逐渐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毕业那年,正值科技公司在硅谷大规模扩展,顶尖人才成为各大企业争相抢夺的对象。作为计算机领域的高才生,陈勤也吸引了不少公司的目光。在他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那一年,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看中了他的才华,向他发出工作邀请。
美国职场的艰难与奋斗
起初他在Facebook负责一些基础的开发任务,但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出色的工作效率,他很快引起了公司领导的注意。每当公司有技术难题或项目进展遇到瓶颈,陈勤总是第一个主动请缨,他的工作态度和专业能力使他逐渐在团队中脱颖而出。不久之后,公司为他调薪,并委以更重要的任务,年薪也逐步攀升,最终达到154万人民币。
这样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让他有能力改善父母的生活。他将父母接到美国同住,亲身感受美国不同的风景和文化。父母搬进了宽敞的房子,不再需要为了生计操心,开始享受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然而,这种表面的美好只是短暂的光景。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勤逐渐发现,Facebook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对员工的要求极为苛刻。公司的竞争机制异常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制,这意味着每个季度的绩效考核中,排名最末的员工都会被淘汰。为了确保自己在公司立足,每个季度的业绩指标都必须达到要求,这让陈勤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压力。
Facebook的工作节奏快速且高强度,加班加点几乎成为常态,尤其是每逢项目高峰期,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处理各种技术问题,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上线。即使在深夜,陈勤的工位上依然亮着屏幕,他需要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处理大量的代码、修复系统漏洞,还得时刻关注项目的进度。
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中,陈勤的生活逐渐被工作填满,日常社交几乎完全停滞,与朋友的聚会减少,甚至连休息的时间也被压缩。但公司的末位淘汰机制使他时刻感到紧迫感,一旦考核不达标,他可能面临随时被解雇的风险。
一次季度考核中,陈勤因项目进度的延迟,考核分数未能达标。在随后的会议上,上司公开批评了他对项目管理的不足,直指问题出在他的工作方式和效率上。这些言辞严厉的指责让陈勤在众人面前难堪。尽管会后他主动找到上司沟通,试图解释项目进展的困难,并表示自己会加倍努力完成剩下的任务,但上司的态度冷淡,未表现出任何让步。
随着工作的持续高压,他与上司的关系逐渐紧张。上司对他的业绩逐渐表现出不满情绪,两人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甚至在某些关键决策上,上司不再征求他的意见。上司对他愈发严苛的要求,使得他在季度考核中的评分愈发低迷。接连几个季度的考核结果逐步将他推向公司的淘汰边缘。终于,在某个季度的考核中,陈勤的名字出现在了最后一批淘汰名单中。他成为部门中绩效排名最后的那一位。
告别光环的最后抉择
由于陈勤只有工作签证而不是绿卡,这意味着他一旦失去工作,他和家人就失去在美国的合法居留资格,必须离开这片他们逐渐适应的土地。2019年9月19日,陈勤如常进入公司,完成一系列的日常工作。处理完所有的任务后,他与同事进行了例行的交接,将自己负责的项目整理好。
当他走上公司总部大楼的楼顶时,时间已经接近傍晚。站在楼顶边缘的那一刻,陈勤没有留下任何话语。38岁的他,站在这座曾是无数技术人才梦寐以求的顶尖公司,最终从这里结束了自己短暂却充满波澜的人生。
随着一名华人员工跳楼自杀的消息传开,Facebook内部的气氛开始出现微妙的紧张,尤其是华人员工与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关系更趋敏感。一些员工暗中表达不满,认为管理层对于这一事件的公开讨论进行了限制,尤其禁止员工们在公司内部探讨是否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导致了这一悲剧。
不少在Facebook工作的华人员工开始对公司的态度提出批评,质疑其企业文化是否过于冷漠。他们的反应只是大型科技公司员工中反抗意识增强的缩影。在过去几年里,大型科技公司的员工频频走上抗议的前线,反对雇主与联邦政府的合作项目,甚至揭露公司内存在的性别不平等、性骚扰等内部问题。
黄山(Shan Huang),一名曾在2016年至2018年供职于Facebook的华人软件工程师,公开批评了Facebook对于这起事件的处理。他在一家中文问答网站上发表了一篇帖子,直言公司对此事件的公告缺乏真诚与人性。他写道:“公司的公告缺少什么?真诚、人性和公司的自我反省。”他进一步指出,尽管自杀事件的具体原因尚不明确,但Facebook作为雇主,仍应从更广的角度反思企业文化及其对员工的影响。
当外媒联系黄山以获得进一步评论时,他承认自己确实发表了这篇帖子,但拒绝提供更多细节,表示不愿就此事做出更多评论。外媒针对自杀事件和员工反应向Facebook提出了置评请求,但公司方面并未对此作出任何回应。
参考资料:华人学霸脸书总部自杀,前同事:生前日夜工作、面临开除、没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