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的意思是亚洲中部,地理上指的是西至里海,东到中国新疆,南到阿富汗,北到俄罗斯的广大区域。我们说的中亚五国,指的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广义上的中亚,应该还包括阿富汗。我们知道,如果按照阿富汗的本国语言,其国名应该是“阿富汗斯坦”。没错,中亚国家的国名都有“斯坦”。这个词源自波斯语,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指的是“……聚集的地方”。
如今的中亚地区,大部分民众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根据维基百科的数据,穆斯林约占中亚总人口的约90.6%,主要是逊尼派。有一部分什叶派,主要集中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
很多朋友喜欢看《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经过了很多西域的小王国。在《西游记》里,这些小王国被描绘成佛教国家,国王对佛教非常虔诚,因而对唐僧充满了敬意。
在真实的历史上,中亚地区确实是以佛教为主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一方面,中亚地区受到“希腊式佛教”的影响。古希腊国王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文化带到了古印度,与当地的佛教融合,然后又传到了中亚。
另一方面,中亚受到“丝路佛教”的影响。最开始,佛教应该是从中亚传到中国的,在中国发展、形成汉传佛教后,又通过丝绸之路,传回了中亚地区。
总的来说,中亚地区同时受到“希腊式佛教”和“丝路佛教”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中亚佛教文化。
转折点公元7世纪,相当于我国的唐朝时期,所谓的“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他死后,其继承人领导的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占领了整个阿拉伯半岛,以及周边地区,并且不断向中亚地区扩张。
751年7月(唐玄宗天宝十年),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爆发战争,地点在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塔拉斯地区,史书称为“怛(dá)罗斯之战”。
阿拔斯王朝的将领是开国元勋阿布·穆斯林,军队人数在20万左右。唐朝的将领是右羽林大将军高仙芝,军队人数在2~3万人之间。此前,高仙芝的战功卓著,曾经生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车鼻施,将他们献给唐玄宗李隆基。
在怛罗斯之战的最初几天,高仙芝的精锐步兵十分英勇,取得战场的先机。然而,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突然叛变,与阿拔斯王朝的军队夹击高仙芝,导致唐军的步兵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
在阿拔斯王朝重骑兵的猛攻下,唐朝军队乱作一团,高仙芝接受副将李嗣业的建议,弃军逃跑。这一战,唐朝军队输得比较惨,成为中亚地缘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此后,阿拉伯帝国带来的伊斯兰教文化,在中亚地区获得了更好的传播。特别是755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国力出现大幅衰落,对中亚的控制力也大幅减弱。
唐朝的后半段,宦党争权、藩镇割据,朝廷更加不可能去处理有关西域的事务。唐朝灭亡后,紧接着就是五代十国的动乱,整个中原地区都成了一锅粥。
曹叔认为,在地缘格局的此消彼长中,以军队为核心的国家实力,是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的实力越强,军队就越强,其就能将国家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张到更远的范围。
可以问问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