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枪)进酒还是将(江)进酒
80后拾遗录
2024-05-25 18:20:35
读古文、古诗词,总会遇到一些古今读音不一,专家学者观点不一的情况。
今天我想谈一谈李白的《将进酒》到底是读“将(枪)进酒”还是读“将(江)进酒”。
这是诗仙李白留给我们的一个疑问,我想当年诗仙李白写这首诗,他自己读这首诗的时候,肯定没有疑问,只不过我们不知道他老人家到底是怎么读的。
现在绝大多数的人,包括几乎所有的词典,课文上对这首诗的注释都是读作“将(枪)进酒”。拼音打字也是“将(枪)进酒”。根据就是“将进酒”的“将”是“请”的通假字,“请”在上古读音为“枪”音。
比如《诗经》里面有这两句话: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意思是,请郎君不要生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意思是,请仲子你听我说,别翻越村子的围墙,别折了我种的杞树。
里面的“将”字都是“请”的意思。所以推断“将进酒”的“将”字也是“请”的意思,也应该读“枪”这个音。
这个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有人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尽管都是“将”字,都有“请”的意思,但是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诗经》里的“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和“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将”字,是请的意思不错,但是明显有“请求”的意思;而“将进酒”里面的“将”,也有请的意思,但明显只是一个敬辞而已,并没有请求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请喝茶”“请坐”“请这边走”,这个请完全是一个敬辞,没有请求的意思。
所以说不能完全照着《诗经》的里“将子无怒”来读“将进酒。”李白的《将进酒》还是应该读作“江”进酒。意思是“将来(以后)再喝”。
这个观点也不无道理。
不过我认为,真要分辨出到底哪一个读音更正确,我们还是要从当时的场景来判断。
如果这首诗是在喝酒前或者喝酒的过程中写的,它更趋向于读“枪”进酒。我们可以想想,他们三个人,李白、岑夫子和丹丘生一起,诗仙李白不断地请酒、劝酒,“请喝一杯,再喝一杯”,所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个“将”(也就是请)是有实际动作的,不管是请求也好,还是表示尊敬也好,都应该读作“枪”,“枪”进酒。
但是如果这首诗是在他们喝酒过后,李白意犹未尽,加上那段时候也是很不得意,于是借着酒劲,用诗歌抒发胸中那股豪情的话,那就更趋向于读“江”,“江”进酒。因为这是他想象出来的,并无“请”的动作,也无“请”的内容。所以就不能理解为“将”是“请”的通假字,也就不能读作“枪”了。而应该理解为,李白意犹未尽,半醉半醒之间,嚷嚷着,以后(将来)再喝,一定要喝够三百杯,散尽家财去买酒,喝到长醉不醒。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但是不知道它的具体的场景。尽管李白的诗多为酒后所写,但是谁又能确定他不是即兴而就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