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36年,处于唐朝开元盛世之时,在长安城展开了一场有关人才任用的君臣较量。这场较量的关键人物是唐玄宗、宰相张九龄以及工部尚书牛仙客。牛仙客从一个普通县吏开始,靠着勤恳务实的做事风格以及出众的管理才能,经过二十多年,总算进入了高官的行列。但是,当唐玄宗打算提拔他做六部尚书时,遭到了科举出身的张九龄的坚决反对。在李林甫的挑唆之下,君臣之间的争斗越发激烈,最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张九龄被免除宰相职务,而牛仙客反倒直接被提升为宰相。可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看上去风光的晋升,却成了压垮牛仙客的致命一击,这位在地方颇有成就的能干臣子,在中央政坛上受到诸多束缚,难以有所作为,最后白白浪费了六年时间,以失意收场。
【牛仙客:从基层吏到朝堂臣】
在大唐官场中,存在着两大阵营,其一为有品级的“官”,其二为无品级的“吏”。这二者之间的差异,犹如一道无形的屏障,把这两个群体长久地隔开了。
牛仙客来自陇西的一个小士族家庭,他一开始当的是县吏,这或许是沾了他父亲是刺史的光。然而,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因为父亲的庇护而贪图安逸,而是靠着实干的劲头在基层努力奋斗。
在这二十年里,牛仙客一直秉持着“清廉勤勉不知疲倦,对待上下都必定以诚信为本”的做事风格。他的这种表现很快被县令傅文静留意到了,后来这位上司晋升为陇右营田使后,就把牛仙客带在身边,让他担任佐吏。
在傅文静的带领下,牛仙客的才能得以尽情施展。他靠着军功不断晋升,当上了洮州司马,顺利地突破了那道看不见的阻碍,进入了流内官员的队伍。
开元九年(721 年),46 岁的牛仙客碰到了他的第二位贵人,那就是河西节度使王君㚟。王君㚟让他当河西节度判官,这职位的品级虽说不咋高,不过军政合一的性质使牛仙客有了更多锻炼自己的契机。
开元十五年(727 年),情况有了转机。这时候,吐蕃把瓜州给攻破了,王君㚟也不幸遭到杀害。新上任的河西节度使萧嵩,把所有的军政事务都交给牛仙客去打理,而他自己则一门心思扑在平叛的工作上。
在第三位贵人萧嵩的帮衬下,牛仙客的施政成绩愈发突出。开元十七年(729 年),萧嵩入朝担任宰相后,屡次向唐玄宗推荐牛仙客。
因为萧嵩的举荐,牛仙客踏上了仕途的快速发展之路。在短短五年时间里,他先后担任过太仆少卿、凉州别驾、河西节度留后,还兼任过节度使和凉州刺史,成为了三品高官。
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六十一岁的牛仙客担任朔方行军大总管。他在河西地区做出的政绩,得到了继任者崔希逸的极大肯定。这第四位贵人在进行政务交接的清查时,看到河西地区的仓库物资丰富,军备也很充足。
崔希逸对牛仙客的治理才能极为钦佩,赶忙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奏章上呈给唐玄宗。为验明崔希逸所讲属实,唐玄宗特派使者前往河西进行核查,最终证明了牛仙客的出色政绩。
牛仙客耗费二十多年的光阴,靠着实干精神和自身才能,从基层的县吏一路攀升,最终成为了朝廷的重要大臣。他的这段历程冲破了“流内”和“流外”的界限,给后人做出了一个凭借实际成绩和踏实做事来获取晋升的榜样。
【君臣对峙:张九龄力阻任命】
崔希逸的那道奏章,让牛仙客的仕途出现了重大转变。唐玄宗阅览了这篇辞采华美之奏章后,对牛仙客在河西的治理成果颇为触动。
为了验证崔希逸所讲的是否属实,唐玄宗专门派使者前往河西进行查证。使者回到朝廷后向唐玄宗禀报:河西真的是仓库满当当,军备很精良,治理成果很显著。
凭借这份实地调查报告,唐玄宗打算重用牛仙客。他即刻把宰相张九龄找来,表明要将牛仙客提拔为六部尚书的意向。
唐玄宗没想到张九龄会这样回答。这位宰相毫不掩饰地讲:尚书在古时候是纳言,打从唐朝建立开始,这个职位一直是由那些资历老、威望高的人来担当的,牛仙客不过是个边境的小吏,根本不符合要求。
唐玄宗遭到张九龄的反对后,转而提议给牛仙客封爵。然而,张九龄还是坚决反对,他表示边将把仓库填满、将器械修好,这只是他们该做的事,给些金帛当作赏赐就够了,封爵是不合适的。
唐玄宗连着两次被张九龄顶撞,一时间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君臣之间的对话就这么陷入了尴尬的僵持状态,到最后唐玄宗没办法,只能默默地走了。
次日,唐玄宗又去找张九龄,想要说服这位执拗的宰相。然而,张九龄仍旧不肯改变自己的看法,并且态度比头一天还要坚决。
面对张九龄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唐玄宗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火气。他径直质问张九龄:你老是嫌牛仙客出身低,那你张九龄又能高贵到啥程度呢?
唐玄宗的质问把张九龄给彻底惹火了。这正直不屈的宰相立马回怼:我虽说来自贫寒之家,可这些年在朝廷里为国家做事,负责起草诏令。但那牛仙客就是个大字不识一个的边疆小吏,要是重用他,恐怕大家都不会服气。
张九龄所说的这番话,不但没让君臣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还致使事态越发严重。这已然不是针对人才任用展开的理性探讨了,而是变成了火药味十足的君臣对抗。
在这场对峙当中,张九龄展现出了科举出身之人独有的清高和执拗。他坚决觉得,唯有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具备深厚学问的人,方可担当朝廷的重要职务。
唐玄宗与张九龄的纷争,其实体现出大唐官场中由来已久的等级理念。一方面,皇帝打算破例提升有实际功绩的能干臣子;另一方面,宰相则要坚守传统的官场准则。
【暗中运筹:李林甫步步为营】
就在唐玄宗和张九龄僵持不下的时候,李林甫不露声色地出现了。这个同样是“流外”出身的官员,从皇帝和宰相的纷争里察觉到了极为难得的机遇。
当唐玄宗默默离开朝堂之时,李林甫悄悄跟在其后。他对唐玄宗说道:“牛仙客有当宰相的能力,让他当尚书实在是有些屈才了,而张九龄就是个不懂世事的读书人而已。”
唐玄宗对李林甫的这番话很是满意。李林甫自己也是“流外”出身的官员,他对牛仙客的支持让人觉得特别真诚靠谱。
李林甫的掺和使得这场君臣之间的争执出现了新变化。他常常在唐玄宗跟前夸赞牛仙客的本事,与此同时,还暗暗地贬低张九龄的人品。
只要唐玄宗一显露出对张九龄的不满迹象,李林甫准会恰到好处地添把火。他老是私下跟唐玄宗说,张九龄那种不知灵活应变、不晓顾全大局的做事风格,正在对朝廷选拔人才造成阻碍。
李林甫的计谋逐渐起了作用。唐玄宗对张九龄愈发不满,可对牛仙客的赏识却不断增加。
凭借李林甫的巧妙操弄,原本有关人才任用的这场纷争,慢慢转化成了一场皇权和臣权的较量。他使得唐玄宗察觉到,张九龄的一意孤行实质上是在对皇帝的用人权威发起挑战。
李林甫这人手段可厉害了。他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跟张九龄对着干,而是私底下想方设法降低张九龄在唐玄宗心里的分量。
最终,经李林甫不断劝说,唐玄宗打定主意展开行动。他不但要冲破张九龄所设的阻碍,还得给这位执拗的宰相一个狠狠的教训。
一道圣旨下达,唐玄宗就把张九龄的宰相职位给撤了。与此同时,他还史无前例地让牛仙客当上了工部尚书,还给他授予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之职。
这一任命可谓一举三得:既挫了张九龄的傲气,又达成了提拔牛仙客的目的,尤为关键的是,使李林甫成了朝中独一无二的首相。
对于李林甫来讲,这次君臣之间的争执,其结局相当理想。他不但顺利地把政治敌手张九龄给铲除了,而且还获得了一个对自己压根构不成威胁的副手牛仙客。
李林甫的这一招,不但让三个人的命运发生了改变,还在不知不觉中重新构建了大唐朝廷的权力架构。从表面来看,这是皇权在科举士人那里取得了一次胜利,但实际上,是李林甫运用离间之计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企图。
这所有的事情都被李林甫牢牢把控着。他凭借出色的政治手段,把君臣之间的矛盾变为自己向上攀爬的台阶,顺利地成为了朝廷里极具权势的人之一。
【才华蒙尘:宰相生涯尽黯淡】
牛仙客当宰相的日子可不像人们想的那么顺遂。这老兄在地方处理政务时屡创佳绩,是个能干的臣子,可一到中央政坛上,就变得谨小慎微,干啥都困难重重。
面对繁杂的朝廷政事,牛仙客老是拿“按规定办”来敷衍,根本不敢做出任何实际性的决定。他这样的表现,和他在地方上那种行事果断的作风形成了巨大反差。
朝廷政务和地方治理存在着根本差异。地方官员负责的是具体事情,然而宰相所要应对的则是涉及国家民生的重要决定。
牛仙客的学问着实是他的弱项。他没参加过科举考试的严格锤炼,也缺少系统的理论学识,以至于在应对宏观政策的时候,他有些应付不来。
在李林甫的笼罩之下,牛仙客的状况愈发难堪。这位所谓的“贵人”,成了阻碍他发挥才能的最大因素,致使他在朝堂上既不敢又无法有所建树。
李林甫身为首相,那权势大得很。牛仙客不管是在资历方面,还是能力方面,亦或是人望方面,都没办法跟李林甫相较量。
这种尴尬情形引得朝臣们议论纷纷。大家都对牛仙客的能力表示怀疑,觉得他没资格担当宰相这一重要职位。
唐玄宗慢慢察觉到了问题。有一回,他向自己的心腹太监高力士发问:“为啥大臣们对牛仙客不太满意呢?”
高力士的回应可谓是切中要害:“牛仙客原本就是个小吏出身,根本没有当宰相的能力。”唐玄宗听了这话,烦恼得不行,甚至还说了句自我调侃的话:“那朕就用康䛒吧。”
然而事情都到这地步了,唐玄宗也只得保持当下的状况。终归是他固执己见提拔的牛仙客,这会儿要是再把人家罢免了,那不就相当于自己抽自己嘴巴嘛。
再看李林甫,这个政治经验丰富的人收获了最大的利益。他不仅把强大的对手张九龄给除掉了,还获得了一个对他言听计从的副手牛仙客。
在李林甫的操纵之下,牛仙客的宰相之路沦为了一场寂静的悲剧。他仿若一个朝堂上的摆设物,既难以展露自身才华,又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这种情况整整持续了六年。牛仙客就这般在难堪和无奈之下,消磨掉了他最后的为官时光。
历史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启发。一个人的本事得跟他的职位相符,要不然就会处于左右为难的状况中。
牛仙客的悲剧在于他被放置到了一个并非适合他的位置上。在地方时,他属于能干的官吏;然而到了朝堂,他却变为了一个无关紧要的配角。
此案例体现出唐朝官场的繁杂性。在科举出身的官员和非科举出身的官员之间,一直有着难以逾越的界限。
最终,牛仙客以自身经历印证了张九龄的断言。一个理论素养匮乏的地方官吏,着实无法担当起朝廷决策层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