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研究发现:一旦吃上降糖药,3件事就别做了,别害了自己

老何养护 2025-04-19 17:40:0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在众多慢性疾病中,糖尿病的“存在感”可谓是居高不下。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人,平均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

更令人警惕的是,很多人一旦开始服用降糖药,却忽略了服药后的生活禁忌,反而让药效大打折扣,甚至加重病情。

医生提醒:一旦开始吃降糖药,有三件事千万不能做,否则不仅药效白搭,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案例中总结出的血泪教训。

本文将从专业医生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三件“千万别做的事”,并结合权威研究与真实案例,为广大糖尿病患者敲响警钟。

第一件事:吃药后“放飞饮食”,等于白吃

很多患者一听说自己要吃降糖药,心理上便产生一种“依赖感”,觉得有了药物的保护,吃点甜食、油腻食物也没关系了。

殊不知,这种想法极其危险。

降糖药并不是“万能钥匙”,它的作用是在患者合理控制饮食的基础上,辅助调节血糖水平。

尤其是像二甲双胍、格列齐特这类口服降糖药,它们的降糖机制需要依赖胰岛功能的残余能力与肝糖代谢的改善,如果患者持续高糖、高脂饮食,不仅会削弱药效,还可能加速胰岛β细胞的衰竭。

数据显示,7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初期因饮食控制不当导致血糖波动剧烈,进而引发糖尿病并发症。

这一点在临床中屡见不鲜。有一位65岁的刘大爷,在确诊2型糖尿病后便开始服用降糖药,但他总觉得“吃药能控糖”,于是照样每天吃三顿大米饭,还时不时来点甜点。

结果三个月后去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不降反升,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医生建议:即使开始吃药,饮食也必须严格控制。主食应搭配全谷物,减少精制碳水摄入,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只有饮食和药物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控制好血糖。

第二件事:忽视运动,只靠药物“救命”

不少患者误以为吃药就能解决一切,其实,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多维作战”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指出,运动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服药期间,如果患者缺乏规律运动,不仅会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还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脂代谢紊乱,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效率。

特别是部分降糖药如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会引起体重增加,若不配合运动,容易引发水肿、心衰等副作用。

研究表明,坚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然而,在我国,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运动量严重不足,尤其是退休人群,习惯了“坐着不动”,给血糖控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医生提醒:吃药不是懒惰的借口。每天坚持30分钟的快走、太极拳、骑车等有氧运动,不仅能促进糖代谢,还能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运动与药物并行,效果才更稳定、持久。

第三件事:私自停药、换药,是“自毁前程”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吃药一段时间后,看到血糖下降了,便以为“病好了”,开始私自停药,甚至听信“偏方”随意换药。

这种行为在临床中极其常见,也是导致糖尿病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代谢疾病,其特点是无法根治,只能控制。

降糖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任何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都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根据《2022年中国糖尿病医学会指南》指出,患者一旦开始系统用药,必须坚持长期管理,定期复查,根据血糖变化调整方案。

而不是“吃吃停停”,或盲目相信“草药调理”、“食疗替代”等无科学依据的说法。

曾有一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真实事件,一位知名企业家因朋友推荐服用所谓“纯中药降糖丸”,擅自停用原本的降糖药,结果三个月后突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送医不治。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糖尿病乱用药”的广泛关注,也给无数患者敲响了警钟。

服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科学管理的开始。

一旦开始服药,必须建立“终身管理”意识,遵医嘱定期复查,不可随意停药、换药、加药。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是“高血糖”那么简单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理解还停留在“血糖高而已”,其实真正可怕的是它带来的多系统并发症。

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会损害心、脑、肾、眼、神经等多个脏器系统。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50%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30%以上出现糖尿病肾病,还有不少人因糖尿病足截肢。

而心脑血管事件更是糖尿病人群的“头号杀手”,多达7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血管并发症。

因此,糖尿病管理不仅仅是“降糖”这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涵盖饮食、运动、药物、监测、情绪调控等多个方面。

易患人群:这些人要特别警惕

糖尿病并非“老年人专属”,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让越来越多中青年人也开始步入高风险人群。以下几类人群需特别警惕:

1.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2. 长期高糖高脂饮食、肥胖者;

3. 缺乏运动、久坐人群;

4. 长期熬夜、压力大者;

5. 妊娠期糖尿病史女性。

如果你属于上述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日常防控:坚持这几点,远离糖尿病威胁

糖尿病虽然可怕,但并非无法预防。

只要从生活方式入手,管住嘴、迈开腿,定期体检,完全可以有效控制发病风险。

医生总结出以下几点日常防控建议:

· 保持合理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摄入;

· 坚持规律运动,避免久坐;

· 管理情绪与压力,减少焦虑;

· 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血糖;

· 控制体重,避免腹型肥胖;

· 戒烟限酒,保护血管健康。

特别提醒,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患者和家属都应建立长期管理的意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盲目跟风。

结语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杀手”,而降糖药则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武器”。

但如果在服药后忽略了饮食、运动与用药规范,反而可能让这把“武器”变成“利刃伤己”。

作为医生,最怕看到的不是患者吃了多少药,而是明明吃药了,却因生活方式错误让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在科学管理中找到平衡,真正做到“吃药不白吃,控糖有章法”。

参考资料:

[1]中国糖尿病防治蓝皮书(2023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12):1055-1110.

[3]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 阅读:790

评论列表

医学的正确认识

医学的正确认识

5
2025-04-22 07:24

大病正是西医灌输的这种愚蠢治出来的,把症当病瞎折腾

老何养护

老何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