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分享!专业视角聚焦盐敏高血压与“三高”共管

妙菱看健康 2025-04-22 04:08:49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一直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焦点。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防治工作意义深远。其中盐敏感性高血压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中占据较高比例,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对提升高血压防治水平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肥胖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肥胖已成为 “三高” 共管的核心因素,探索有效的综合干预方案迫在眉睫。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邀请到了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组长、天津市康汇医院李玉明教授进行分享。

盐敏感性高血压:独特机制、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

(一)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中盐敏感性高血压占比约60%,部分地区更为突出,即便在血压正常人群中,盐敏感者亦接近20%。老年人是盐敏感性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这与增龄相关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肾脏肾小球数目逐渐减少,肾单位功能减退,钠利尿曲线右移。在相同盐摄入量情况下,肾脏对盐的代谢功能显著减弱,导致水钠潴留。这不仅增加了血容量,还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最终引发血压升高。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对盐负荷的反应更为强烈,高盐饮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病理过程。

我国北方地区居民,如内蒙古、新疆及东北、西北、华北等地部分人群,日常盐摄入量高达12~17 g以上,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5 g标准。长期的高盐负荷状态使机体处于慢性钠超载环境,加重肾脏排泄负担,持续激活血压调节机制,成为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诊断方法

1.规范诊断试验

急性盐负荷试验和慢性盐负荷试验是诊断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规范方法。急性盐负荷试验通过短时间内给予受试者高盐饮食,观察其血压、血容量及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慢性盐负荷试验则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盐饮食,更全面地评估机体对盐的代谢和血压反应。这两种试验能精准判定盐敏感性高血压,但操作过程相对复杂,对受试者和检测条件要求较高,在临床广泛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2.简便检测手段

鉴于规范诊断试验的局限性,简便检测方法应运而生。24 h尿钠排泄检测是一种常用的简便手段,通过收集24 h尿液,测定其中的钠含量,可直观反映机体的钠代谢情况。此外,通过随机尿液中钠离子排泄情况与肌酐的比值计算来评估盐敏感性也较为便捷。《盐敏感性高血压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指出,可通过点尿钠结合肌酐比值,同时纳入身高、体重、性别和年龄等变量间接推算24 h尿钠。目前,Kawasaki、Intersalt和Tanaka法等尿钠计算方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这些方法为临床快速评估盐敏感性提供了有力工具。

3.辅助诊断

除上述检测方法外,还有一系列辅助判断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特征。动态血压监测显示,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常出现夜间血压偏高,失去正常的夜间血压下降 10% 左右的 “杓型” 改变,呈现非杓型甚至反杓型血压节律。这表明患者的血压昼夜调节机制受损,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部分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水平看似未显著升高时,就已出现肾脏微量白蛋白尿、眼底动脉硬化等靶器官损害。这提示盐敏感性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具有隐匿性和早发性,可能在血压尚未达到传统高血压诊断标准时,就已启动了器官损伤进程。此外,通过心率变异性以及交感神经活性测定,若发现交感张力偏高,也高度提示患者可能为盐敏感性高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在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促进肾素释放、增加血管收缩,进而升高血压。

(三)治疗策略

1.限盐治疗

控制盐摄入是盐敏感性高血压治疗的基石。鉴于我国人群普遍高盐饮食的现状,严格限制盐摄入量对降低血压至关重要。大量研究证实,减少盐摄入可有效降低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减轻肾脏负担,缓解水钠潴留,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将盐摄入量控制在每日5~6 g以下,这对于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2.药物治疗

钙离子拮抗剂和利尿剂是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的一线药物。钙离子拮抗剂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发挥降压作用。利尿剂则通过促进肾脏排钠排水,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负荷,达到降压效果。这两类药物在盐敏感性高血压治疗中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的复方制剂,以及钙离子拮抗剂与利尿剂组成的复方制剂,也是治疗盐敏感性高血压的有效选择。这些复方制剂结合了不同药物的降压机制,具有协同降压作用,可提高降压效果,同时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

3.特殊人群管理

老年人群是盐敏感性高血压的重点关注对象,尤其是年龄较大且出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很高,舒张压很低,脉压差在6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的患者,多为盐敏感性高血压。这类患者的血压控制往往较为困难,使用多种降压药可能仍难以达到理想效果。然而,严格控制盐摄入量对其血压控制效果显著。当将盐摄入量控制在每日5~6 g时,即便不增加降压药剂量或种类,血压也可能出现明显下降。这提示在老年盐敏感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限盐治疗应作为首要且关键的措施。

肥胖与“三高”共管:核心因素与综合干预策略

从专业角度来看,肥胖被视为“三高”共管的核心因素,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肥胖与“三高”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即胰岛素抵抗和交感神经张力的增加,这使得肥胖人群更易患上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其二,临床数据表明,无论是超重还是肥胖的人群,其患上“三高”的概率都显著高于体重正常人群,肥胖在“三高”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制定更有效的综合干预方案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生活方式干预

强化科普教育:通过科普让患者深刻认识到体重控制对“三高”管理的重要性,并清晰了解有效控制体重的方法。主要围绕合理膳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占比;适量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每周进行至少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以及2次以上的力量训练;保持心情放松,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因为不良情绪可能影响内分泌及代谢,进而加重“三高”及肥胖问题。

督促健康生活方式坚持:叮嘱患者严格听从医生建议,将健康的生活方式融入日常生活,长期坚持,以逐步改善体重及“三高”状况。

2.药物干预

谨慎使用减肥药物:强调减肥药物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市面上推荐的一些药物安全性难以保证,盲目使用可能导致严重健康问题,如严重肝损害等灾难性后果。

合理选用降糖药物:目前用于控制糖尿病的某些药物,如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度拉糖肽、利拉鲁肽等)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不仅能控制血糖,还对体重控制有显著效果。对于肥胖患者中常见的“三高”问题,这类药物可作为首选方案,在控制体重的同时,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起到综合改善作用。而像二甲双胍等对体重影响呈中性效果的药物,虽不能直接减轻体重,但在血糖控制方面有其作用,医生应让患者有所了解。

3.手术干预:对于极度肥胖患者,即体重指数(BMI)在35 kg/m2以上,且经过有效的运动、饮食控制以及药物治疗仍无法减重的,可考虑减重手术。减重手术分为微创和开放性手术,如胃袖状切除手术等。以临床中的一位患者为例,其体重140 kg,身高1.73 m,BMI极高且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之前多种方式减重效果不佳,选择减重手术后,半年内体重从140 kg降至110 kg,一年半后降至85 kg,高血压、高脂血症明显改善,血糖恢复正常,血压无需药物控制,仅靠运动即可维持良好状态。因此,对于BMI明显超过35 kg/m2,特别是在40 kg/m2以上的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经过综合评估后,实施减重手术是很有必要的综合干预手段。

展望

随着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血管领域研究不断深入,发展日新月异,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1.基础研究趋势

基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将不断深入,基因组学与代谢组学等学科的融合成为重要趋势。通过这种融合,有望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和高脂血症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在高脂血症治疗方面,发现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靶点后,相应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抑制剂及小干扰RNA类药物成功问世,靶向技术能够精准阻断相关基因,有效降低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借助基因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心律失常的治疗研究将迎来新机遇。无论是家族性心房颤动还是其他类型心房颤动,乃至其他各类心律失常,都具备取得重大突破的潜力。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将极大加速这一研究进程。

2.临床应用趋势

随机对照试验(RCT)与队列研究:宏观层面上,RCT研究结合特定队列研究将为解决心血管领域尚未攻克的临床问题提供关键依据。以高血压为例,针对不同人群设定不同降压目标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大规模RCT研究,对合并糖尿病、肾脏问题、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等其他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区分研究,有望精准确定降压目标值,从而为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方案。

期望和建议:期望随着我国对心血管领域各类问题认识的不断趋同,以及科技力量的增强和相关硬件条件的持续完善,在未来十年内,我国在基础医学研究、RCT研究及其他临床研究方面均能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一方面,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鼓励科研人员深入探索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特别是在基因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等前沿领域,力争取得原创性成果;另一方面,在临床研究方面,精心设计和组织大规模、高质量的RCT研究,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疾病队列,为临床实践提供坚实可靠的证据支持。

此外,还应加强心血管医学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的快速转化,提升我国心血管医学的整体诊疗水平,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专家简介

天津康汇医院 李玉明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康汇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常委、高血压学组组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内科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总干事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委员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高血压中心 主任

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名誉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 副会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 常务副会长

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

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

审稿专家丨天津康汇医院 李玉明教授

0 阅读:1
妙菱看健康

妙菱看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