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危机,偶然中的必然

银行家杂志 2023-05-04 13:55:51

导语:瑞士信贷银行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国际性金融机构,陷入当前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疫情以来主要业务深陷经营困境及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在欧美暴力加息中风险暴露加剧等多种因素。从危机的影响来看,瑞士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出手救助,短期缓解了市场恐慌情绪,但如果长期困扰瑞士信贷银行的经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未来仍有可能导致危机风险外溢扩散。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可从这场危机中得到启发,因时而变,优化发展战略,强化自身能力建设。

2023年3月,瑞士信贷银行(以下简称“瑞士信贷”)陷入危机,被瑞银集团宣布收购,美联储联手五大央行救市。作为全球金融新的“黑天鹅”,瑞士信贷危机的影响及其启示重大。本文试分析瑞士信贷陷入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瑞士信贷危机的基本情况

瑞士信贷成立于1856年,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跨国大银行。在成立初期,瑞士信贷主要为欧洲的铁路及电力系统提供资金支持。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浪潮,瑞士信贷开展了一系列并购,并购对象包括主营投行业务的第一波士顿银行,瑞士美国证券公司(SASI)、列岛银行(Bank Leu)、瑞士人民银行(Swiss Volksbank)、温特图尔集团(Winterthur Group)等,逐渐发展成为服务全球约60个国家或地区的跨国银行集团,在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领域具有重要的行业地位。作为瑞士第二大银行,瑞士信贷是金融稳定委员会(FSB)认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与摩根士丹利、富国银行位列第一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2022年,瑞士信贷资产规模为5314亿瑞士法郎,净收入为149亿瑞士法郎,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94位。

近几年,瑞士信贷负面新闻缠身,财务亏损叠加声誉风险暴露使得5年期信用违约互换(CDS)价格多次大幅上升,不断冲击着市场对其的信心,甚至被视为欧洲大型银行中最薄弱的环节(见图1)。2022年10月,瑞士信贷的五年期CDS价格达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市场传闻瑞士信贷正面临破产危机。2023年3月14日,瑞士信贷发布2022年年报,显示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重大缺陷,该缺陷与财务报表中风险评估流程有关。随后,普华永道对其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出具否定意见,引起投资者的普遍担忧。3月15日,瑞士信贷最大的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董事长接受采访称,由于监管限制,不考虑对瑞士信贷增加投资,市场对瑞士信贷的负面情绪进一步增强;同日,瑞士信贷股价跌幅达30%,五年期CDS价格上升至历史最高点,达到1082个基点,市场普遍认为瑞士信贷违约或破产的概率极大。3月19日,在瑞士央行注资500亿瑞士法郎救市之后,瑞银集团宣布将以30亿瑞郎收购瑞士信贷,瑞士信贷作为一家独立金融机构的历史将可能就此终结。

图1 瑞士信贷五年期CDS与股价变化图

资料来源:Bloomberg,WIND

瑞士信贷陷入危机的原因

瑞士信贷危机的成因复杂,在长期经营困境叠加市场波动冲击的影响下,才发展到今天的危机局面。

疫情以来经营环境恶化,经营深陷困境

2020年爆发的全球新冠疫情严重冲击了瑞士信贷的经营,继2021年小幅亏损18亿美元后,2022年进一步巨亏近80亿美元,亏损金额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见图2)。由于瑞士信贷主营业务全面陷入困境且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一定时期内难以实现盈利,市场预期较为悲观。

图2 瑞士信贷营业总收入和净利润(亿美元)

注:汇率根据2022年年报披露平均汇率进行转换,下同。

资料来源:银行年报,WIND

营业收入全面萎缩

2011年以来,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乏力迫使瑞士信贷不断尝试业务调整,但收效甚微,盈利压力已逐年凸显并在2022年集中爆发。

各业务板块经营问题全面暴露。瑞士信贷主要有四大业务板块,即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及瑞士银行(主要从事瑞士的商业银行业务)。2022年,四大业务板块营收均显著下降,特别是投资银行及财富管理板块(见表1)。投资银行及财富管理是瑞士信贷的传统优势业务,业务贡献度超70%,2022年营收大幅下降,成为瑞士信贷出现经营问题的最大拖累。主要经济体进入加息周期,叠加地缘政治风险凸现。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社会投资意愿明显下降、借贷成本大幅上升,资本市场陷入低迷,银行相关投行业务空间被大幅压缩。据麦肯锡的数据,2022年,全球银行业投行业务收入显著下降7%。瑞士信贷为了提振投行业务,选择大量投资高风险债券,在美国迅猛的加息周期下,投行业务不断出现巨额估值损失。2022年,瑞士信贷的投行业务营业收入48亿美元,同比下降55%。同时,瑞士信贷的财富管理业务也受到资本市场波动影响,2022年营业收入52亿美元,同比下滑33%。瑞士银行及资产管理板块的营收下降幅度较小,但亦面临经营压力。

表1 瑞士信贷营业收入(亿美元)

资料来源:瑞士信贷银行年报

重点市场增长乏力。瑞士信贷将全球业务按地区分为了瑞士本土、欧非及中东(EMEA)、美洲、亚太四部分,上述四大区域的营业收入在2022年全面萎缩。其中,美洲市场是瑞士信贷的重点市场,营收贡献度高于瑞士本土市场。2022年,美国银行业盈利情况稳定,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数据,美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630亿美元,同比下降5.8%(见图3)。相对而言,瑞士信贷在美经营尽显颓势,2022年度营业收入同比降低31.4%(见图4)。

图3 美国商业银行净利润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FDIC

图4 瑞士信贷各地区营业收入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银行年报

成本控制不力

瑞士信贷的成本收入比持续处于较高水平,2020、2021和2022年分别达到79.6%、84.1%和124.2%。与营业收入及利润增长乏力形成鲜明对比,瑞士信贷近三年雇员人数已达历史新高(见图5)。此外,重组和转型风险增加了组织重构的成本,导致瑞士信贷的盈利能力在中期保持低位,而持续出现的亏损又将减慢重组和转型的步伐。投资银行重组是瑞士信贷短期推进的三大优先战略之一,其目的是实现更稳定和更好的轻资本投资银行业务,但改革无法在短期内完成且需承担大量未量化的前期成本。与投行板块类似,瑞士信贷其余板块同样需要进行战略重组与调整,但宏观环境和市场条件的恶化、持续的亏损、治理缺陷及接踵而至的金融市场冲击,都使得重组前景变得更加复杂。战略重组本身带来的大量费用(见表2)进一步使得市场对其战略重组的预期收益产生疑虑。

图5 瑞士信贷员工总数

资料来源:瑞士信贷银行年报

表2 瑞士信贷重组费用(亿美元)

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在加息环境下风险暴露加剧

负债端存款持续流失催生流动性风险。一方面,短期内存款快速流失造成被动收缩资产负债表。2022年,瑞士信贷资产负债规模大幅收缩,资产从2021年末的8272亿美元急剧收缩至5593亿美元,降幅32.6%;负债从7788亿美元收缩至5116亿美元,降幅为32.4%(见图6)。同期,瑞士信贷存款减少了1773亿美元,约占负债减少总额的70%。存款的流失是瑞士信贷资产负债表被动收缩的关键,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使得严重依赖规模效应且本就步履维艰的资产业务更为被动。另一方面,信誉危机引爆客户及存款流失趋势难以逆转。瑞士信贷存款流失的关键时间区间为2022年二季度至四季度(见图7),主要的原因有:经营数据不佳导致存款人信心下降;俄乌冲突中瑞士放弃中立地位,瑞士信贷在第一轮制裁中即配合西方国家冻结了俄罗斯176亿瑞士法郎的金融资产,严重冲击了银行信誉。

图6 近五年瑞士信贷资产负债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瑞士信贷银行年报 WIND

图7 瑞士信贷季度存款情况(亿美元)

资料来源:银行报表,WIND

资产端资产期限错配叠加利率风险,加速危机爆发。2022年末客户贷款是瑞士信贷资产构成的主体,其他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资产端现金及其等价物在短时间内的大量消耗使得期限错配问题凸显。2020年以来,美国货币政策剧烈调整,加剧了瑞士信贷的资产期限错配。为应对存款大量流失,瑞士信贷在资产端消耗了大量现金及同业资产,资产构成中流动性较弱的贷款占比逐渐增高,2022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总资产的比例下降至13%的历史低位,而客户贷款及垫款占总资产的比例已接近50%的相对较高水平(见图8)。观察2022年末瑞士信贷资产负债的合同到期结构可以发现,按需即付的资产总额2001亿美元,低于按需即付2384亿美元的负债(见表3)。因此在四季度存款持续快速外流的情况下,瑞士信贷流动性已存在困难。此外,从合同到期的资产负债结构看,伴随着市场利率走高,瑞士信贷持有的各类金融资产可能出现减值,导致较高的利率风险损失。

图8 瑞士信贷集团资产结构

资料来源:银行年报

表3 瑞士信贷资产负债的合同期限(亿美元)

资料来源:瑞士信贷银行年报

硅谷银行倒闭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美国硅谷银行倒闭成为近期全球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风险外溢波及欧洲银行业,冲击瑞士信贷的经营环境。作为美国第16大商业银行,硅谷银行于2023年3月10日因流动性危机而倒闭,逐渐将风险外溢至欧洲金融市场,导致市场悲观情绪持续传染。在此背景下,瑞士信贷作为投行业务比重较高的银行,面对加息潮将面临更严峻的期限错配问题,进而承受更大的流动性收缩压力,以致进一步陷入经营困境。

长期以来受内控不合规困扰,瑞士信贷屡受高额罚款,不仅承受资金损失压力,更是极大地冲击了自身声誉和市场形象。自2012年因涉嫌操作LIBOR利率而被调查开始,瑞士信贷就屡陷负面舆情,承受了高额罚款成本和资金损失,徒增经营成本和风险。在罚款方面,2014年,瑞士信贷因帮助美国客户逃税而受美国政府指控,被罚约26亿美元,占当年营业总收入的10.36%;2017年,瑞士信贷因误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而支付罚金53亿美元,占当年营业总收入的26.93%;2021年,因受贿向莫桑比克金枪鱼捕捞业违规发放贷款,瑞士信贷向美英两国支付4.75亿美元罚款,占当年营业总收入的2.52%。在其他资金损失方面,2021年,因投资对象之一的基金Archegos爆仓,瑞士信贷损失55亿美元;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倒闭,又使瑞士信贷损失30亿美元,以上两笔损失共占当年营业总收入的45.05%,对其净利润造成大量损失。2022年,瑞士信贷为保加利亚毒品走私团伙洗钱的隐秘曝光,更是极大破坏其声誉和市场形象。

对于深陷经营困境和负面舆情的瑞士信贷,市场信心不足乃至下行预期,都加大了瑞士信贷在市场波动中出现危机的脆弱性。在信用评级方面,纵向来看,2012年以来,标普、穆迪及惠誉三大评级机构对瑞士信贷的主体信用评级整体呈现明显下调趋势,并且形成数次负面评级展望(见表4)。横向比较来看,在欧洲代表性G-SIBs银行中,瑞士信贷的评级处在最低位档次(见表5)。较低的主体评级表明瑞士信贷在未来的融资成本压力依然较大。在当前波谲云诡的国际金融形势下,出于美国硅谷银行的前车之鉴,容易导致市场对瑞士信贷的信心不足,延续下行预期态势。

表4 2012年以来三大机构对瑞士信贷的评级变化

资料来源:瑞士信贷银行年报,作者整理

表5 欧洲主要G—SIBs银行评级横向对比(2023年3月)

资料来源:Wind,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

股东结构震荡及股东支持不足,瑞士信贷丧失最后自救机会

一般而言,当银行陷入危机、造血能力不足时,可以通过募资和抛售资产的方式进行补血,而大股东的注资支持是银行自救的最后机会。

近几年,瑞士信贷的主要股东显著变化,已埋下危机风险隐患。2020年末,瑞士信贷持股比例排名前五位的主要股东依次是卡塔尔投资局持股5.21%,美国投资公司HARRIS ASSOCIATES持股5.17%,美国道奇·考克斯基金公司持股4.99%,挪威银行持股4.98%,沙特奥拉杨金融集团持股。2021年末,卡塔尔投资局减持瑞士信贷股票降至第二大股东,挪威银行则退出前五名序列,美国贝莱德资产管理集团跃居第五。这一现象表明部分股东已开始认识到瑞士信贷存在的经营问题和风险隐患,通过减持股票降低可能存在的风险。2022年10月,瑞士信贷发布战略更新,计划通过定增与配股的方式募资40亿瑞士法郎,以期强化资金造血能力;11月和12月又两次共增发股票约13.5亿股,获得大量资金支持。到2022年末,新入主的沙特国家银行对瑞士信贷的持股比例达到9.88%,成为第一大股东;紧随其后的股东依次为卡塔尔投资局(持股5.03%)、沙特奥拉杨金融集团(持股4.93%)、美国贝莱德资产管理集团(持股4.07%)。(见表6)

表6 2020—2022年瑞士信贷主要股东及结构变化

大股东支持不足导致瑞信丧失最后的自救机会。3月15日,瑞信的第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表示将不再对瑞信注资,原因是高于10%持股比例将面临瑞士监管方面不同的适用规则(比如向社会公众进行进一步公开信息披露)。此举表面上是受监管政策限制,背后则更多是源于对美国硅谷银行倒闭余波冲击的担忧,以及对瑞士信贷经营策略的信心不足。考虑到沙特国家银行及其他股东出于风险规避的谨慎顾虑和不支持表态,于2022年底刚刚募资完成的瑞士信贷在短期内预计很难再通过第二次募资进行补血,失去了最后的自救机会。

瑞士信贷危机的发展前景

当前,国际宏观形势仍不稳定,发达经济体紧缩政策累积效应不断显现。作为全球金融业新的“黑天鹅”,瑞士信贷危机对欧洲金融市场及其风险向全球传导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瑞士央行与金融监管部门联合出手救助,从短期缓解市场恐慌情绪。一是此次瑞士信贷银行事件不同于美国硅谷银行。尽管瑞士信贷CDS处于高位并且股价暴跌,但是暂未出现美国硅谷银行的挤兑潮。同时,由于瑞士信贷的问题性投行业务只占其业务的一部分,其资产结构和流动性预留了一定缓冲,故而面对危机冲击,影响是局部可控的。二是瑞士信贷银行获得瑞士央行大量流动性支持,有助于缓解市场恐慌情绪。2023年3月15日,瑞士央行及瑞士金融监管机构发表联合声明称,瑞士信贷满足对系统重要性银行施加的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并表示在必要的时候为瑞士信贷提供流动资金,为其增强流动性。三是瑞士金融监管部门迅速推动瑞银集团收购瑞士信贷,进一步稳定市场局势。2023年3月19日,为了挽回市场对瑞士信贷的信心,避免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瑞士金融监管部门推动瑞银集团以30亿瑞郎正式收购瑞士信贷。上述举措可视为向市场释放瑞士信贷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大而不能倒”而非“大而不能救”的正面预期,通过把此次事件遏制在可控范围,扭转市场不断下滑的信心,能够在一定程度修复市场对瑞士信贷的负面担忧。3月20日,美联储联手五大央行注入流动性,缓解全球市场紧张形势。因此,在乐观情形下,此次瑞士信贷事件仅会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暂时性冲击。

如果长期困扰瑞士信贷的经营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未来仍有可能导致危机风险外溢扩散。长期困扰瑞士信贷的经营管理层面的失误,是导致此次危机事件的根源。随着瑞银集团收购计划推进,倘若瑞士信贷在瑞银集团的领导下能够在未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还是有可能止住颓势,进而修复信用、前期负面舆情以及市场预期。然而,一旦经营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纠正,此次危机仍有可能进一步发酵,导致风险外溢至其他金融机构,很容易造成市场恐慌,在悲观情形下甚至出现“雷曼时刻”,点燃系统性金融危机,最终导致全球金融机构震荡的连锁反应。

未来是否会倒逼美联储与欧央行利率政策转向,仍需进一步关注。欧美央行利率政策重大调整引发市场环境突变,以致部分银行难以有效应对,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因素。出于硅谷银行倒闭的余波顾虑,以及此次瑞士信贷危机事件的担忧,为了防范欧美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由点及面”,以及风险由单家银行向整个行业和市场蔓延,有可能倒逼美联储和欧央行在后续调整利率政策,甚至在必要时放缓加息进程或下调加息幅度,以期缓解市场紧张局势,推动金融市场流动性逐步放松,进而修复前期证券投资的估值亏损部分,改善全球银行业经营环境,保障金融稳定。当然,这仍需在未来保持进一步关注。

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百年老店瑞士信贷陷入危机,其教训值得全球银行业借鉴。当前,全球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中国银行面临挑战,亟需因时而变,优化发展战略,强化自身能力建设。

业务布局要更有弹性。瑞士信贷的业务与资本市场高度相关,投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业务的收入占比超过80%,一旦金融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和持续衰退,就将导致银行面临困境。一般而言,资本市场相关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具有不同的收入特点,例如,利率上升时传统商行业务受益于息差扩大,而资本市场业务则可能受损于金融资产价格下降、承销业务低迷。因此,面临动荡的全球金融市场,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应构建更有弹性的业务布局。在坚持战略重点和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优化传统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的比例关系,减少由于利率变动等因素带来的业务冲击。在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内部,保持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的适宜比例;在资本市场相关业务内部,保持投行业务和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的适宜比例。此外,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根据银行自身特点,前瞻性地、有针对性地调整海外业务布局,覆盖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及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新兴市场,跟随国内客户“走出去”延伸服务,同时平衡收入的区域分布。

资产负债管理要更有前瞻性。瑞士信贷对于欧美主要国家货币政策调整进程没有全面、及时的判断和调整,导致在利率上行时承受巨大的损失;同时,面对存款的持续流失,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流动性风险持续加大。近几年,我国国内流动性相对充裕,市场利率持续下降,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已普遍适应这一趋势。当前,全球金融市场走势依然不明朗,中国银行业必须高度关注各国货币政策走向,以及国内外利率走势,保持对市场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动态监测资产负债错配风险,充分运用压力测试等手段检视错配风险,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错配风险与收益目标之间动态合理地取得平衡。同时,坚持“存款立行”理念,高度关注核心存款的变化趋势,做好情景模拟,前瞻性地制定相关策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保持存款稳定。

经营文化要更加稳健合规。瑞士信贷近几年负面新闻缠身,作为“问题银行”成为监管的焦点,公众和客户对其信心不足。一旦金融市场波动,银行体系面临冲击,瑞士信贷必然率先成为风险波及的对象。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稳健,但部分银行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合规经营问题。2022年,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银行业共开出罚单2415张,涉及处罚机构2168家,罚没总金额16.16亿元。中国银行业要大力倡导合规创造价值理念,从上到下深入推进合规文化,消除打金融监管“擦边球”的不良思想动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增强社会公信力。引导员工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合规,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操守;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信贷、柜面、同业、理财等业务,深层次剖析风险成因,提出风险管控策略与方法,为银行业稳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实保障。

成本控制要更加稳妥高效。由于重点从事资本市场相关业务,瑞士信贷的成本收入比处于较高水平,且存在支出刚性,难以成为银行营收下降的缓冲。相对而言,中国银行业成本处于较低水平,2022年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为33.97%。未来,中国银行业要进一步强化成本管理,保持成本收入比稳定。加快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改善成本效率。

高度关注股东诉求,强化与股东的互信关系。股东的支持是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中国银行业应始终坚持为股东创造价值的理念,高度重视股东利益诉求,使投资者能够切实分享银行良好经营的红利。同时,加强与股东,特别是大股东的信息交流,使其充分理解和认可银行的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业务模式和经营成果,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以长远合作利益为基础,共同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

原标题为【瑞士信贷银行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作者:邵科 叶怀斌 李一帆 马天娇,单位:中国银行研究院

0 阅读:7

银行家杂志

简介:金融智慧 全球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