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央视专访95岁中国工程院院士崔崑的节目后,老院士的那种积善成德、参透人生的高风亮节,真是令人敬佩不已。多年来崔老一直在做慈善,资助贫困学生、抗击新冠肺炎等慈善活动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今年7月,崔老和93岁的夫人朱慧楠教授决定捐款400万元给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用于设立“新生助学金”, 用以资助133名家庭困难的新生。
在今年上半年的抗疫斗争中,老两口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捐出了100万元,用以支持武汉抗疫。迄今为止,老院士夫妇捐款总额已超过了1000万。他们的愿望是希望受资助的学生将来也愿意帮助别人,只要有条件也要做公益事业,传递人间的大爱。老院士视金钱为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希望在他们走的时候把钱都用出去,用到有用的地方,那样他们走的时候就会很快乐。如果临走前还有一大堆钱放在银行里,就是遗憾。
崔老认为,荣誉和待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自己除了工资以外,还有国家津贴,花不完的钱就得捐掉。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真乃大爱无疆,参透人生,积善成德,拥有这种胸怀的人,健康长寿是必然的。老人真的有那么多钱吗?钱从何来?钱真的花不完吗?院士的工资比一般人当然会要高一点,八九十岁还坚持写书,工资和稿费加起来也就那么一些钱,比起那些歌星、球星来说,那就差远喽,中科院院士的一生甚至不如一个球员一年挣得多,可你见过有几个球员在做公益、做慈善、捐过多少钱?他们有了钱只要肯花,哪有花不完的道理?豪车豪宅,飞机游艇,周游列国,五星宾馆,高档会所,甚至再加上吸毒和干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他们即使花完了这些钱之后,剩下的钱也不愿意捐出去,这样的人有木有?看看我们的老院士,一件夹克穿了30年,一套旧房住几十年,平时省吃俭用,健康饮食,深谙“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的道理。不为物所累,95岁还学习网购,思维敏捷,过得开心健康。人一出生终点即是死亡,让活着的这段有意义,格局宏大,参透人生。
对于科研人员的捐款我由衷的敬佩,但我不建议经常去报道,我担心这样做无形中会不会给其他科研人员加上一道精神的枷锁和道德的绑架?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工资待遇水平并不高,相对国外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应该多报道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事迹,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国。类似慈善这样的报道太多,使人们感觉是在诱导这些原本收入不高的科研人员去捐款,如何吸引海外人才?媒体应该多去聚焦于国内的那些球星和影视明星,让他们在纸醉金迷之后也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