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经常听到有人把教字拆分为孝和攵(攴手持棍棒的样子),说古人都说了,“棍棒之下出孝子”。实际果然如此吗?
教字演变(《汉典》)
教字的楷书字形,表面看来是由孝和攵构成,因此人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要想孩子孝就要“棍棒伺候”,这就是“棍棒之下出孝子”这句话的来源。
然而,教字中的孝字,从甲骨文字形看,根本就不是一个字,楷书字形误导了人们的思维。《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从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长辈做示范,晚辈来效仿。
教字甲骨文字形(《汉典》)
教字甲骨文字形和孝字甲骨文字形完全是两个字。或者说,孝字并不是从教字演化而来。
教字,虽然楷书是孝和攵(攴)组合,貌似表示手持棍棒打孩子,其实不然。教字甲骨文字形有两个,第一种字形是左右结构,左边是爻,右边是攴(攵);第二种字形是左右结构,左边在“爻”字之下增加了“子”字。
教字源自父亲给儿子示范算数
可以看出,爻+攴是“教”字最初字形,表示有人用草棒演示算数。这种字形过于简略,不知道演示算数给谁看。于是在第一种字形的基础上增加了“子”字。“爻字”是远古人们用草棒计算的样子,左下部分是子;右边部分是手持一根草棒,表示给孩子教数数,或者给孩子示范算数。因此,“教字”是一个会意字,本义手把手指导,示范。
“攴字”作为字符,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单独(象形字)存在时可以隶变为“父字”,可以演变成“攴”,如敲;可以演变成“攵”,如教,效,救,败;还可以演变成“支”,如鼓。
孝字来源及演变自编
《说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字甲骨文字形是上下两个部分构成,上半部分是考(老)字的省形,下半部分是子字,表示子女搀扶老人,会意儿女赡养父母,子承父业。
《孟子·离娄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总结:孝字和教字的甲骨文字形属于完全不同的来源。孝字不是教字的组成部分,教字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正确认识汉字,确切理解其本义,还要从甲骨文或商周金文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