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程式是一剂猛药,是新势力饮鸩止渴催生出来的产物。
理想凭借着增程式这种技术门槛低、成本低、收益巨大的技术路线,成功跑赢了蔚来和小鹏,也让李想成为了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
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纯电动车这种需要埋头苦干的技术路线,可能永远也打不过偷鸡的增程式,李斌一年比一年难,何小鹏也在积极求变,挖来王凤英是破局也是妥协。
增程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吃一波政策的红利。
纯电续航50km以上,不管有没有发动机都能给上新能源号牌,在除北京之外的地区都能够拿到“购置税减免+高一级路权”的福利,这种钻空子的能力,可以是鬼才设计出来的绝佳技术路线。
和纯电动车相比,拿到纯电动车高成本才可以换回来的电动车号牌,成本还要低10%甚至20%,和燃油车相比,油耗可以降低50%左右,同时还有独立的号牌优势。
最为关键的是,增程式的定位是智能化汽车,科技、智能属性拉满。
很多企业走增程式路线,就是为了让更多人接受自己,快速走出亏损的泥潭,目前来看,上来就有增程式产品的哪吒,以及快速向增程式转型的零跑,也都在分食这一红利。
问界、长安深蓝等企业也都是增程式的深度跟随者,站在奥卡姆剃刀理论的角度来看,低成本换来高回报,一定是最佳的发展方向。
但,这只是暂时性的。
因为“内燃机电动车”的补贴一定会消失,如果没有了路权、购置税补贴,增程式的吸引力是否还会这么大,我心存疑虑,未来增程式的价值可能和丰田THS、本田iMMD相当。
拿掉增程式权重,必然会更多的向EV倾斜。
过分依赖增程式,就意味着纯电动车的发展或多或少会被压制,电池核心技术、电机核心技术、电控系统技术储备、生产配套以及成本控制,在未来真正需要电气化转型的时代,电动车的价值会被继续放大。
增程式的门槛并不高,一套设计图纸、一套采买流程,就能够让企业生产出还算不错的增程式动力系统架构,这意味着这个市场的竞争远比想象的更激烈。
丰田、本田、大众、长城等技术流从来不选择增程式,核心根本就是这是短期红利催生出来的诱惑,坚持长线主义的企业不会乱了阵脚。
走增程式路线的基本上是新势力,因为它们需要和时间赛跑,在资本热度下滑之前跑赢市场,增程式巨大的回报是它们短暂的避风港,但押宝增程式也就意味着未来的市场竞争力无比激烈, 这种门槛极低的技术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
有人趋之若鹜,有人躲避不及,这种毒如砒霜的美食,会让很多迷失方向,却又不得不饮下的企业在胜利中走向被动。
能够预估的是,未来主抓增程式的企业销量一定会起色,但企业的发展并不会太好,因为伴生而来的价格战,会摧毁它们对利润的期望,也会加剧它们内卷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