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2月21日,根据中央指示,华东野战军一、四、六三个纵队北渡黄河,经过两日行军,各纵队抵达濮阳后,随即开展新式整军运动。
过去华野打仗,虽然也取得了不菲的战果,然而自身也存在各种各样问题,据时任华野副参谋长的张震后来回忆:
“由于连续作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想、组织、作风整顿,少数干部单纯军事观点和军阀残余作风有所抬头,骄傲自满、享乐思想有所滋长,违反政策、纪律现象时有发生。”
当时,中央已经决定,由粟裕率领华野一、四、六纵队南下,执行执行宽大机动的战略任务,渡过长江南下,因此濮阳整训,可以看做是为此次战略行动做准备。
可就在毛主席下定决心要执行这一战略的时候,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就已经接到了一份战略报告,其中指出:
“华东野战军近日北渡黄河休整,而后伺机偷渡长江……”
一《亮剑》之中在提到国民党军战略战术问题时,曾借由常乃超之口说了一个关键一句话:
“国军的作战计划是由天才来制定的,却由蠢材来执行。”
国民党当局在军事上的失败,其实是各方面因素促成的结果,而并非只是单纯战略上的问题。
走过1947年的年头来到1948年,此时的国民党军虽然焦头烂额,但在极广大的地域中,仍然占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当时的中原地区。
蒋介石以“大度”的气量,启用白崇禧任国民党九江指挥部主任,终于成功把进入大别山地区的刘邓大军挤出去,但中原地区的形势并没有好转多少,陈赓挺进豫西,陈粟挺进豫皖苏,并在各地开辟根据地,大有尾大不掉之势。
更令蒋介石不满的是,重点进攻的陕甘宁边区与华东解放区,也是一片胶着的态势,特别是在陕北。
之前胡宗南率军进攻延安,虽然在极短时间内一股而下,但并没有摧毁中共中央领导机关,更糟糕的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胡宗南还跟蒋介石玩儿了个心眼。
胡宗南故意蒙骗蒋介石,说占领延安以后,俘虏多少解放军云云,可结果去了延安后才发现,蒋介石才发现,这不过是胡宗南精心编织的一个骗局。
就从蒋介石本身心理考虑,他是很希望同我军来一次主力决战的,他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结束战事,却始终抓不住我军主力的方向。
唯一让蒋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在1948年4月20日举行的“国大”上,他顺利当选为总统。
这样一来,蒋介石手握《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1948年4月18日“国大”会议上通过),就可以挥舞起权力大棒,指挥全国的军队,包括与他一直不对付的桂系。
也就是在蒋操持副总统选举时刻,一份有关华东野战军的情报摆在他桌案上。
有情报显示,华东野战军陈粟部正在向黄河以北活动,疑似进行休整,而根据各方面情报分析,华野这次休整是为了渡江作战,彻底挺进他腹地深处作战。
蒋介石收到这一消息后,顿时陷入深深的忧虑中。
二我们以超过历史的眼光来看到,国民党当局对华野北渡黄河休整以及接下来的战略准备,分析的还是相当到位的。
党中央毛主席决定粟裕渡江南下,其实是从1947年12月就考虑的事情。
当时,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遭到敌人围追堵截,处境十分艰难,为了能支援刘邓作战,毛主席考虑渡江南进的战略,吸引国民党军一大部分军事力量回援江南。
“为了迫使敌人改变战略战术,吸引敌人二十至三十个旅回防江南,确定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第一、四、六纵队(这三个纵队组成一个兵团),由粟裕指挥,率队渡长江南下,在南方数省执行宽大机动作战任务。计划在湖北的宜昌至监利之间的几个地段进入湘西,或从洪湖、沔阳地区渡江进入鄂南。”
毛主席的计划就是攻敌所必救,江南是敌人统治中心腹地,敌必然不会撒手不管,为此毛主席还特意指示粟裕,要求粟裕在渡江南进后,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牵制大股敌人,使敌处于防不胜防的境地。
时间上就定在来年(即1948年)2月、5月或者秋。
不过,后来的结果大多数人都知道了。
粟裕从一开始就不赞同这一战略,于是有了后来后来子养电”斗胆直陈“,当然粟裕虽然陈述自己的理由,但并没有强迫中央赞同自己的主张,如果中央下定决心执行渡江南进的战略,粟裕也表示坚决执行。
就到底是渡江南进,还是留在中原打大仗,粟裕与党中央毛主席之间进行了数次的争论。
至4月18日,粟裕还在致电中央,申明不过江作战的种种好处,请毛主席着重考虑。
粟裕的几次“抗命”,也引起了毛主席的生气。
也难怪毛主席生气,那时候中央对全国的战略布局都有一个安排。
当时的东北,毛主席要求东野迅速南下,解放锦州,彻底切断敌人关内关外的敌人,然而当时东野几次致电中央,认为时机不至,后勤也没有准备好等等,要求推迟南下,甚至还提出要华北的部队先动,替他们吸引在华北的傅作义一部分,他们才动身南下。
毛主席大发雷霆,发电批评东总,东总这才表示认错,准备南下事宜。
事实上,就将东北的敌人封堵在东北的战略问题上,毛主席与东总的想法一致,只是各方面细节不同,东总认为只要抓住吉林、长春之敌,沈阳的敌人就不会南撤关内,而毛主席的想法是大军直接下锦州,切断北宁路,堵死国民党军逃生的通道。
也就是粟裕4月18日给中央电文这天,毛主席刚对东野做了“妥协”,同意他们先攻打长春。
本来对东野过分强调南下作战不满,这时又来了粟裕的电文,毛主席如何不生气呢。
好在粟裕4月底到中央解释后,毛主席也豁然开朗,同意了他的意见,也为后来的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诚然,粟裕虽然没有预料到,蒋介石可能知道我军有渡江南进的动作,但却预料准了最关键的一点。
即我军即便是渡江南进,也很难吸引中原的敌军南下。
国民党军在知道我军可能渡江南下后,就调各部队回防一时产生了争执。
三鉴于华野确实有渡江南进的可能,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曾主张,调精锐的第五军、整编十一师回防长江。
“父亲,看来,毛泽东又要在华东耍把戏了。我看,把第五军邱清泉调回来,同陈粟在长江两岸决一死战,将其歼灭。免得他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晃来晃去,让人心烦!”
蒋介石虽然也有此考虑,但内心却很纠结。
从解放战争一开始,蒋介石就很想抓住我军主力部队打一仗,但自始至终,他也没摸准我军的动向,导致处处被动,这次如此清晰明了的情报传来,究竟是真的,还是我军故布疑阵,蒋介石猜不透。
蒋介石担心,万一这次又赌错了,调回第五军、整编十一师回防,我军没有渡江南下,到时候中原局势一片糜烂,雪上加霜,届时该怎么办?
蒋经国见父亲沉默不语,又主动提议:
“父亲,要不这样,若我们不调第五军、第十一师回长江沿线,我们就调桂系的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用他们一则抵挡陈毅三个纵队,二则可以消耗李宗仁的实力。等他实力消耗尽了,我看他还拿什么与您抗衡!”
从蒋经国这一建议不难看出,他是下了功夫分析的。
1948年4月,国民党当局召开第一届国民大会第一次会议,进行总统、副总统的选举,尽管蒋介石在总统一职选举上遥遥领先,但副总统的选举,却始终朝着偏离他的方向去发展。
当时,副总统选举的六人中,李宗仁是遥遥领先。
蒋介石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不对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他能破格让白崇禧出任九江指挥部主任(白此前任国防部部长),已经是迫不得已的情况。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如果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白崇禧又在一线掌握兵权,那么将来对蒋介石就有可能造成威胁。
更麻烦的是,如果为了回防长江,调桂系的第七军以及整编第48师回防长江,届时蒋的嫡系主力都不在身边,桂系一发难,蒋介石连抵挡的可能也没有。
蒋介石忍不住批评儿子:
“我们一不调第五军,二不用李宗仁的部队。如果我们调第五军和十一师回长江防线,那正好中了毛泽东的调虎离山计,减轻共军在中原的压力。这样,是帮了毛泽东的忙。我们不调李宗仁的第七军和整编第四十八师,是李宗仁不仅要我的权,还要我的命!调他回来,等于放虎归山,我不干!”
自始至终,蒋介石考虑政治上的因素多过于军事上,蒋经国也被老父亲吓的不敢在提建议。
考虑了一个晚上后,蒋介石给在前线的邱清泉打了个电话,告诉他华野濮阳整训的消息,并叮嘱他:
“粟裕调三个纵队南下,是要我立马回防江南,企图减轻中原共军部队的压力。你们不要为他所动,这是毛泽东玩的鬼把戏。但你部可以寻机消灭它,给毛泽东来一个中心开花!”
蒋介石的话确实给了邱清泉很大的提醒。
1948年6月,粟裕率领华野渡黄河南下,计划与陈唐兵团会师,重点打击邱清泉的整编第五军(辖两个整编师),当时陈唐兵团已经按照预定计划佯动,吸引邱清泉动作。
本来,陈唐兵团已经吸引了邱清泉主力,不料这时有情报传来,称粟裕率部渡黄河南下,担心被我军包围的邱清泉立马又缩了回去,导致了原定的鲁西南打邱清泉的计划失败。
好在粟裕战前准备了两套作战计划,扔下邱清泉不打,转而去打开封,这才有了豫东战役歼敌九万余人的光辉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