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军出祁山,北伐中原。
梁绪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蜀军大营,眉头紧锁。天水太守马遵已经弃城逃跑,自己作为魏国天水郡的功曹只能暂时代领太守职责,他知道自己肩负的责任。只是姜维及主簿尹赏、主记梁虔因追太守马遵不在城中,防守有所减弱,不过好在城内粮草充足,守军三千,足以坚守数月。但不知为何,他总觉得心神不宁。
"大人,蜀军又在城外叫阵了。"士兵匆匆赶来禀报。
梁绪点点头,转身走下城楼。他的脚步很稳,但内心却翻涌着难以平息的波澜。这些日子,他时常想起当年在荆州求学时的情景。那时他与诸葛亮常常彻夜论道,纵论天下大势。诸葛亮的才学与抱负,他再清楚不过。
"大人,您看!"士兵突然指着城外惊呼。
梁绪抬眼望去,只见蜀军阵前竖起一面大旗,上书"汉"字。旗下,一袭青衣的诸葛亮正端坐四轮车上,手持羽扇,神态从容。
"孔明......"梁绪喃喃自语。多年未见,故人风采依旧。他忽然想起当年在荆州时,诸葛亮曾对他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汉室倾颓,民不聊生,我等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己任。"
城下的蜀军开始擂鼓,声震云霄。梁绪却仿佛听不见这震天的战鼓声,他的思绪飘向了更远的地方。他想起了这些年在魏国的所见所闻,想起了大汉天子刘协被废,想起了自己年少时的抱负。
"大人,蜀军要攻城了!"士兵焦急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梁绪深吸一口气,转身对副将说:"传令下去,开城投降。"
"什么?"士兵难以置信地看着他。
"我说,开城投降。"梁绪的语气坚定,"诸葛亮乃当世奇才,必能善待百姓。我等何必让城中军民白白送死?"
副将还想说什么,但看到梁绪决然的眼神,终究没有开口。
城门缓缓打开,梁绪独自一人走出城门。他解下佩剑,双手捧着,一步步走向蜀军大阵。诸葛亮早已下车等候,见他走来,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梁兄,别来无恙。"
梁绪单膝跪地,将佩剑举过头顶:"梁绪愿降,但求丞相善待城中百姓。"
诸葛亮连忙扶起他:"梁兄何出此言?你我本是故交,今日重逢,当共商大计才是。"
梁绪抬头,看到诸葛亮眼中真诚的目光,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烟消云散。他知道,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当晚,诸葛亮带着已经投降的姜维在帐中设宴款待梁绪。席间,诸葛亮详细询问了魏国境内的军政要务,梁绪知无不言。当谈到魏国在陇右的布防时,梁绪忽然想起一事。
"丞相,我有一事相求。"
"梁兄请讲。"
"我有一弟梁虔,现在上邽防守。此人刚直不阿,若得知我降汉,必会死守。恳请丞相允我前往劝降,以免生灵涂炭。"
诸葛亮沉吟片刻,点头道:"梁兄所言极是。只是此去凶险,梁兄可有把握?"
梁绪笑道:"梁虔虽固执,但最重手足之情。我自有办法说服他。"
次日清晨,梁绪便带着几名随从赶往上邽。一路上,他回想起与梁虔的点点滴滴。他们兄弟自幼丧父,相依为命。梁虔性格刚烈,但对他这个兄长向来敬重有加。
到了上邽城下,梁绪命人通报。不多时,城楼上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兄长!"梁虔的声音中带着震惊和愤怒,"你为何降蜀?"
梁绪仰头看着弟弟,缓缓说道:"阿虔,你可还记得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梁虔一愣:"父亲要我们兄弟同心,报效国家......"
"那你说,什么是报效国家?"梁绪的声音突然提高,"是效忠一个篡汉的曹魏,还是匡扶汉室,还天下以太平?"
梁虔沉默了。他想起这些年在魏国为官,目睹了多少不公。曹魏朝廷内部倾轧,与他年少时想象的太平盛世相去甚远。
"阿虔,"梁绪的声音柔和下来,"诸葛亮乃当世奇才,心怀天下。我亲眼所见,汉军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这才是我们该效忠的明主啊。"
梁虔望着城下的兄长,眼中渐渐泛起泪光。他想起小时候,每当自己犯错,总是兄长替他担责;想起读书时,兄长常常彻夜教他功课;想起为官后,兄长时时提点他要以民为本......
"开城!"梁虔突然转身对守军下令。
城门缓缓打开,梁绪欣慰地笑了。他知道,自己不仅为大汉争取到了一座城池,更重要的是,他们兄弟终于可以并肩作战,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了。
后来,梁绪在蜀汉官至大鸿胪。
梁木经霜志不移, 绪风拂晓见晨曦。 归心似箭穿云去, 心系苍生解战危。 故人帐下重相见, 手足情深劝弟归。 天水上邽旌旗换, 共扶汉室写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