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譔,字钦仲,梓潼涪县人,他的父亲李仁,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学者,曾远赴荆州,结识了司马徽、宋忠等一代名师,他们的博学让李仁深受启发,他如获至宝,将这份珍贵的学术带回家中,播下了李譔学术生涯的种子。
李譔自幼在父亲的影响下,对学问有极高的热爱。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对知识的渴求如同对生命的热爱一般,无法割舍。他不仅熟读五经,更是在每一次的研读中,感受到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bc7ba854e94c09ab48d3ff19cef257d.jpg)
当他拜尹默为师,学习经论义理时,李譔满是感激。在尹默的悉心指导下,他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的大门,对五经的理解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的温度。他深感学问之美,不禁为之倾倒,为之着迷。
李譔对各种技艺的热爱,同样是激情。他在算术的世界中找到了逻辑的乐趣,每一次破解难题,都让他感到无比的满足。在卜数的研究中,他体会到了命运的神秘和自然的法则,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而在医药的学习中,他更是感受到了救死扶伤的责任感。
对于弓弩和机械技巧,李譔同样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技艺,更是为了探索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之道。每当他的发明能够造福于人,他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是知识转化为力量的喜悦,是对人类智慧的颂歌。
李譔在蜀汉时期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起初,他担任了州郡书佐、尚书令史等职位,他的学问和才华,为蜀汉的文书管理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公元238年,对于李譔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刘禅被册立为太子,李譔被任命为庶子,这是他首次进入太子府的重要职位。不久后,他的勤勉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升任为太子仆,负责太子的日常起居和事务处理。随后,他又转任中散中大夫、右中郎将,虽然职位屡有变动,但李譔始终如一地辅佐刘禅,他的才智也得到了太子的赏识。两人之间的关系颇为亲近。
李譔在太子的身边,不仅是处理政务的得力助手,也是太子闲暇时的谈笑风生之友。然而,李譔的性格中有着天生的不稳重,他喜欢在严肃的场合中耍笑别人,这种轻松甚至有些轻浮的态度,让他在朝中的威望并不如他的学问那样受到敬重。
后来,李譔著成了一部传世之作——《指归》。他倾注心血,主要注解了《周易》、《尚书》、《毛诗》、《三礼》、《左氏春秋传》、《太玄》等众多儒家经典,其学术成就令人敬仰。
在注解这些经典的过程中,李譔大体上以贾逵、马融的学说为准则,与郑玄的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管他们的观点各异,但李譔的学术立场坚定,始终坚持自己的见解。或许正因为如此,他与当时创立“王学”的王肃相隔甚远,不仅在地域上,更在学术思想上。
令人遗憾的是,王肃在起初并未得见李譔的著述,但这并未阻碍他们之间思想的交融。在冥冥之中,他们的见解竟有许多相通之处,仿佛是两位隔世知己,虽未谋面,却能心灵相通。这种跨越时空的学术共鸣,让人不禁感慨万分。岁月如梭,李譔在景耀年间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