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幼时家中贫穷,他爱好读书,但因家里贫困无钱买书。他只好向有书的人家借书,借来书后亲自把书中的内容抄写下来。而且宋濂是个极其守信的人,他向别人借书,总是在规定的期限内归还,从来不会逾期。天气严寒时,砚池里的水都结了冰,他的手指冻得不能屈伸,但仍没有放弃抄写。
宋濂在学术上调和朱陆,并使用“心学”一词。对于“吾身之心”,他称之为天下“至宝”,因而人“心中自有圣人”,不劳外慕,关键在于如何去“识心”、“明心”。而“识心”、“明心”的方法则为不断克除“人伪”,做到“存心”。克除“人伪”之法又在于学,学的内容就是记录圣人之心的六经。
六经皆心学也,心中之理无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是故说天莫辨乎《易》,由吾心即太极也;说事莫辨乎《书》,由吾心政之府也;说志莫辨乎《诗》,由吾心统性情也;说理莫辨乎《春秋》,由吾心分善恶也;说体莫辨乎《礼》,由吾心有天序也;导吾民莫过乎《乐》,由吾心备人和也。人无二心,六经无二理。因心有是理,故经有是言。心譬则形,而经譬则影也。无是形则无是影,无是心则无是理,其道不亦较然矣乎?——《六经论》
宋濂不仅认为心具备众理,还认为儒家经典与心是影子和形体的关系,没有心,就没有经典,这样就把六经纳入心学。这不同于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不同于朱熹的“性即理”,而是出于两者之间,是元代以来朱陆合流思想思潮的代表。
另外,宋濂虽然对佛老之学也有深入研究,不过还是受儒家道统思想影响至深,主要表现为儒家伦理的弘扬与积极用世。他曾说:“《易》《书》《春秋》用其全,《诗》与《礼》择其纯而去其伪,未有不合乎道而可行于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