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和黄连,都可以健脾化湿,它们有什么区别?

文化养生谈 2024-06-30 20:27:51

在庞大的中药系统里,藿香和黄连是两味非常著名的常用中药,其知名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由它们组成的方剂,更是出现了很多千古名方,比如藿香正气散、黄连上清丸等等。

甚至在很多的方剂里,这两味也有很多情况是同时出现的,究其原因,和它们都能入脾化湿有关。

对中药稍有接触的人都知道,藿香芳香化湿而健脾醒脾,黄连苦寒燥湿,除了一个偏温一个偏寒之外,两者还有什么其他差异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

在一个健脾相关的方剂里,就只用藿香而不用黄连,那就是泻黄散。

这是一个泻脾热的方剂,看上去,黄连的清热似乎更合适一些,为什么反而选择性味偏温的藿香,而不用清热泻火的黄连呢?

其实,藿香固然性味辛温,能健脾化湿,但更多的本草典籍记载它时会选择“醒脾”这么一个描述。

何谓醒脾?当然不是说脾睡着了,而是指使困顿的脾运健运起来。比如《汤液本草》说“(藿香)能入手足太阴经……芳馨之气,助脾开胃,止呕”。

而泻黄散原本出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可以说最初是为了小孩而设。小孩的脾胃有个什么特点,那就相对娇嫩,很多大苦大寒之品、性味燥烈之品都容易导致脾失健运。

而泻黄散原本是清泻脾经火热之方,在清泻之剂里稍佐之以藿香助脾开胃,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实际上,在很多中焦上焦的热证时,在热者寒之的基本治法之下,少许佐之以藿香,确实更能清热而开胃。

由此可见,藿香的醒脾,更多指的是畅达气机,枢转中焦运化,就相当于拨开迷雾看真相之举。

而泻黄散里不用黄连,究其原因还是和黄连的性味有关。黄连虽然性味大寒,但苦寒而燥,如果针对湿热之证则显然是适宜的。

而泻黄散所针对的是脾经伏火,原本就有唇口干燥之津亏之兆,显然就不适合黄连了。相比之下,同样是苦寒之品,栀子的苦寒而润就比黄连要合适得多。

再次,黄连在清泻火热的同时,还有一种郁遏脾运的趋势。所谓大寒伤胃,和泻黄散针对的“伏火”一证,本需发散清畅之势是相反的。

当然,也并非说泻黄散里就绝对不能用黄连。由于泻黄散证虽然是伏火,但究其根本还是“火热”。

从本质上说,黄连的“寒”对于火热症候本身还是合适的,只看使用者如何去调配,存其清热之用,而去其郁遏之虞也就行了。

因为泻黄散证虽然有阴津不足之兆,但毕竟现在还没有阴伤津亏,如果一定要使用黄连去清热泻火,我们需要注意两点即可:

一是注用量不宜大,以佐使药的身份出现即可;

二是注意配伍一些清热生津之品,如玄参、生地黄之属;

再说了,性味辛散的藿香和防风都可以出现在泻黄散里,性味苦寒的黄连不能用,也是说不过去的。

综合起来,藿香和黄连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 藿香性味辛温,黄连性味苦寒;

2、 藿香性善发散,黄连性偏敛降;

3、 藿香畅达中焦气机,黄连收敛脾胃运化;

4、 藿香的化湿,就像阳光驱散晨露,黄连的燥湿,就像闷干衣物;

5、 两者化湿之余都能健脾,但藿香醒脾而开胃,黄连清脾而降胃。

理解上述几点,对于藿香和黄连的异同基本就掌握了,在实际运用中,也就更能得心应手。

1 阅读:116

文化养生谈

简介:弘扬传统文化,解读养生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