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因长相太美,被印到人民币上,却一生穷困潦倒,吃了16年的低保

谁的情感大放送 2024-05-10 18:57:07
看破迷雾,人生就会更淡定从容

“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

1987年,一位16岁的侗族姑娘因为长像太美,被印到人民币上,可她的人生却穷困潦倒,后来连吃了16年的低保也失去了。

在贵州省的一座侗族寨子里,石奶引的名字成为了一个传说。她在1987年被选中,成为了一元人民币背后的图案人物,然而这位美丽的女子,尽管成为了国家形象的一部分,她的日常生活却依然充满考验和挑战。'人民币上有她,她却没有人民币'这句话成了大家对她人生的生动描述。

石奶引出生在一个被群山环抱的侗族村落,这里风景如画,四季分明。

石奶引的故事要从我国准备发行第四套人民币说起。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设想要追溯到1967年,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年份标红,不多说了,懂的都懂,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收到了来自湖北机械学院部分群众的猛烈投诉和批评,他们指出,在第三套人民币一元券的天安门上,没有毛主席像、红旗以及标语,这是非常严重而恶劣的设计错误。大家是不是嗅出一股熟悉的味道?跟我前两天发的公众号问天吧的文章《胡锡进:有人在网上营造一种'极左'氛围》有关胡锡进的微博引图被批评的事件如出一辙,感兴趣可点开一看。

基于此,当时主管领导李先念认为应该准备一套新版人民币。得到李先念首肯的总行开始筹划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方案,总行提出的第一套方案,总结来讲就是“三突出”和“两反映”,但这个设计理念完全没有体现出“人民”,被周总理驳了回去。接下来花了大概10个月左右的时间,总行又出了第二套方案,但这套方案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政治倾向问题,于是又被打了回去。两次设计被驳让财政部以及总行更加谨慎,故而第三套设计方案一直到1975年才出来,但由于当时国内大环境风起云涌,第三套方案最终弃之不用。

一直到1977年,中央才批准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次年,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总行开始组织印制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研究防伪设计,而人民币上的图案,则由罗工柳先生带领周令钊、侯一民等人完成。

由于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所以其画面设计必须要“庄严”,并且一定要体现出“人民当家做主”的含义。

侯一民等人得到的指示是:

新版人民币画面要有民族特点,兼具较高的艺术性,一定得体现出国家的发展变化、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科学技术新成就。

经过大家的反复斟酌和讨论,这些艺术界的大师们决定以大幅的人物头像作为主景。人物头像为画面主体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更容易进行防伪处理。但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由谁来绘制这些人物头像呢?

参与第四套人民币票面设计的人有很多,其中也不乏擅长刻画人物者,而侯一民先生无疑是个中翘楚,于是设计小组将“刻画票面的人物头像主景”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侯一民。

老实讲,侯一民当时的压力很大,百元券和五十元券的人像主景很快就定好了:百元券使用毛主席、周总理、刘少奇和朱老总的浮雕像,五十元券使用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头像。

但是其他人民币票面的人像主景就很麻烦了,这些人像主景要能体现中国多民族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特点,即是说,侯一民需要绘制中国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头像若干。

只待在画室里显然无法创作出合格的作品,于是侯一民背好画板、带上纸笔,穿行于全国各地,在茫茫人海中寻找那些朴实而又独具特点的劳动者。

侯一民一路走一路画,画下朝气蓬勃的青年,画下精神矍铄的老者,画下笑容天真的儿童,也画下了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洛香镇偶遇的一名17岁少女。

那天少女身着侗族盛装,正在洛香镇赶集。她和几个小姐妹一起蹲在一个小摊位前,吴侬软语,讨论着刺绣用哪种线更好。

彼时侯一民正巧来洛香镇找寻灵感,目光兜兜转转,看到一名长发如墨的侗族少女,少女鼻头微翘,一双和剪水瞳亮晶晶的,时不时发出清脆的笑声。

侯一民有些愣神,而等他反应过来,少女似乎已经选好了需要的针线,与小姐妹们逐渐走远。侯一民不自觉地追着少女而去,一把拉住少女的胳膊。

许是动作鲁莽,少女被吓了一跳。侯一民略带歉意地笑了笑,询问可否给少女画幅肖像,少女眨眨眼,点头答应了侯一民。

侯一民找了一处人少的地方,示意少女侧立,随后用笔在纸上描描勾勾。侯一民完全沉浸在了创作中,良久他才放下手中的笔。拿着已经成型的肖像,侯一民又看了看乖乖站在原地的少女,不禁露出满意而喜悦的笑容。

再次向少女道谢后,侯一民与少女道别。此后山高路远,二人再未见面,侯一民不知道少女是谁,少女也很快忘却这段经历。

光阴飞速流转,32年后,有人来到贵州黔东南的佰你村游玩,偶然看到当地一名四五十岁的妇女时,愣住了——她和第四套人民币一元券上的侗家少女太像,那么这两位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这名妇女名叫石奶引,第四套人民币一元券上的侗家少女正是17岁的她。

在游客的提醒下,石奶引终于回想起几十年前,一位画家先生给自己画肖像的往事。不过少时的石奶引并不知道自己的肖像会被印在人民币上。

石奶引出生于1961年,是寨锦村的“一枝花”,她聪明有悟性,学什么非常快,14岁时,石奶引已经和家里阿妈学会了刺绣、织布和染布。再加上俏丽的外貌,石奶引并不乏追求者。

成年后,石奶引嫁到庆云乡佰你村,成为石学海的妻子,从此与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了半辈子交道。

多年来,石奶引与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原生态的山间放牛养鸭,过着再平凡不过的日子。

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他们尽管劳作辛勤,但收入依然微薄。石奶引的家庭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挫折。在生活的重压下,石奶引的家庭一度需要依赖最低生活保障金过活。在2012年中国调整了低保标准后,石奶引一家连这一重要的经济来源也失去了。但天无绝人之路,到了2017年,国家实施的扶贫政策给石奶引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一直到石奶引49岁,那次偶然的机会,她才知道自己少女时期的形象,被印在了人民币上。

消息传开后,有记者陆续找上门来,想要记录她当年的故事。不过因为年少时没有读什么书,石奶引不会说普通话,记者需要通过她的儿媳才能正常交流下去。

当被询问“知道自己的头像上人民币后,在想什么”这个问题时,石奶引平静而淡然,用侗语回答:

“知道了又能怎么样,还不是一样要种地,该咋生活还是咋生活。”

而她的家人也与石奶引的想法一样,并不认为“人民币头像原型”的身份能给家里带来什么改变。石奶引一家更相信自己的双手,更愿意用辛勤的劳作,一点点改变自己的生活。

由于石奶引一家生活清贫,收入很低,是村里的贫困对象,政府也给予石奶引一家一定的帮扶。

扶贫工作开始后,贵州省的扶贫工作专家凌裕平听说了她的情况,决定来到她所在的村寨,利用他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她和村民们脱贫致富。

他教导石奶引和她的家人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良传统的农业活动,引入了水稻田中混合养鱼的新模式。

从山坡的果树改良到微信上的销售渠道,她的生活领域不断扩大。

专家带来的不仅是科技与知识的力量,更重要的是为石奶引的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不久之后,石奶引的家境明显改善,不仅摆脱了负债,还带动了整个村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在凌裕平的细心指导和帮助下,石奶引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庭经济状况得以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谈到未来生活时,石奶引很高兴地说:

“有了政府和大家的帮扶,明年,日子就会好了。”

石奶引有着一双巧手。她精通当地传统的织布技艺,能够编织出色彩斑斓、图案精美的土布,抬起胳膊时,因为长期织染变得乌黑且长满老茧的手让人印象深刻,那是劳动人民用一生换来的功勋章。

石奶引从未追求过名誉和金钱,但她的事迹却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她的故事展现了普通中国农村妇女的坚韧和不屈的力量,同时也是对国家和个人之间紧密联系的完美见证。经历了辉煌的荣誉和深重的挑战,石奶引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家乡,用她的经历启示我们:坚守初心,拥抱变革,是我们每个人面对生活都应持有的态度。

0 阅读:0

谁的情感大放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