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亮精讲《传习录》(68)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11-13 10:16:15

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不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真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 精 讲 \

“良知心之本体”,就是所谓的性善,就是所谓的未发之中,本体就是那寂然不动,“寂然不动,廓然大公”是《周易》里面的,“何常人皆不能,而不待于学邪”?既然是人人都有的,既然是人的本体,为什么它不是现成的呢?必须通过学习才来接近它呢?

中,是寂,是公,中庸的中,中和的中,未发之中,它本身是不动的,它没有私心杂念,所以它是公。它“既以属心之体”,那就是良知了。“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虽然本体都是良知良能的,但你看芸芸众生,能够做到中、寂、大公的,没有啊,难道说良知超然于体用之外吗?良知是不是比这体或用更高, 超然于一切之上呢?

王阳明回答,“性无不善”,所以就无不良。坚持人之初性本善,这是热心肠儒家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要实行仁政,要实行纯良的风俗教育。

法家认为人性恶,你就别来温柔体贴的,就用严酷的镇压。对人性的判断,是理论基点,它的果实是制度建设,法家认为人性恶,那就来高压这一套、弃善用恶,儒家至少嘴上弃恶用善。

王阳明是个 热心肠的儒家,坚持性是善的,知是良的。真知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就是寂然不动的本体,因为寂然不动,它才能够恒照,才万古一日,而且人人所同具。

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皆有良知,都是性善的。虽然这是人人都有的,但是人“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我们总是会被外物、欲望,对物质的欲望、内心的欲望,被它们遮蔽,被它们弄昏头,学是学什么呢?学是学去掉遮蔽,去掉那些冲动的、黑暗的心理,去掉昏蔽。

“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你去也是把你自己加的私心杂念去掉,良知本体还是良知本体,它没有一毫地增加或减少。“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就是存心养性的时候你做得不纯粹,说文王之德纯乎不已,文王为什么那么伟大,就是他的德性非常纯粹,我们太凡夫了。

“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你这个问题说良知在体用之外,是根本不成立的,良知的体用是一回事,而且根本没有一个超乎本体之外的东西,良知就是体用本身,不能头上安头。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