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到,万象新!

心学之知行合一 2023-11-01 10:59:29

惊蛰,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雷鸣,潜藏在土壤之下的昆虫动物都会被春雷唤醒,古时有诗说,"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春雷不响,化不开绵绵春雨,秧苗难下种。

惊蛰,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也是万物革新的时候。

好雨知时节,春雷滚滚,春风骀荡。

疾病和灾难都会在这一天减退,心中所求的好运与期盼也会滚滚而来。

老祖宗说: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完于春分,灭于清明。

千万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中国古老的历法历程一次次证明着这个规律。

传统中医都尊重遵循这个规律据时辨证,黎民百姓也应遵从这个规律。该藏则藏,该动则动。

常言道:人食五谷,三病两痛。

古往今来,疾病与瘟疫都有存在,人们对它的抗争也一直未曾断绝。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于传染病。

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每逢”瘟疫“,在医疗知识匮乏,物质紧缺的古代,死难伤患更是不计其数,哀鸿遍野。

旧时,瘟疫也被当成狰狞的凶兽,山海经中凶残的怪物,人人得而诛之。

亘古亘今,无论哪朝哪代,人们在面对瘟疫时,态度都是一致的,不曾低头退缩,而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坚决抗争到底。

相信春来报喜,眼前阴霾即将散去,卯月之始,生机满满!《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惊蛰。"

惊蛰是万物生发的季节,也是养生季节。

惊蛰前后,春来送健康,有三事必做:

1、惊蛰适宜“清淡”进补:春来天气转暖,适宜温补,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少吃油腻辛辣,胡椒姜蒜等一类刺激性食物;

2、惊蛰前后宜“春捂”:春天早晚温差较大,不宜过早的脱去过冬的衣服,适当的减少衣物,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

3、惊蛰前后勤加锻炼:春光正好,适宜循序渐进的有氧运动,如外出踏青放风。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