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敌人攻上高地对重伤志愿军补刀,一战士吃自己眼球活下来

野史记录 2023-09-16 22:22:00

1950年12月,朝鲜的冬天格外寒冷,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们,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环境下,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激战,战意盎然!

激战

在一次战役中,志愿军的一个连队接到命令,坚守250高地,不许敌人跨过250高地半步。彼时,志愿军与武装占据绝对优势,又掌握制空权的美军交战,凭借的是夜战能力和穿插迂回的战术,往往能够在运动战中发挥奇效,实现以弱胜强的逆转。

但这种深入敌人腹地的打法,必须要确保敌人不能够进行反包围,甚至在撤退的时候还要组织有效的阻击,这样才能保住胜利成果,全身而退。

否则,一处阵地提前失守,导致敌人突破防线长驱直入,将机械化的高机动性优势发挥出来,志愿军主力部队将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死守250高地的任务,就不再是控制一个山头这样简单,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不容有失,即便是牺牲,也要将敌人阻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志愿军坚守250高地的一个连的兵力,正是奉行着这样的牺牲精神,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没有后退,面对敌人的数十次冲锋没有后退。直到阵地被敌人的炮火灼烧成一片焦土,直到连队里的所有战士全部失去反击能力,敌人这才在猛攻了三天三夜后,小心翼翼地摸了上来。

此前三天三夜都充满枪声、爆炸声的250高地,此时却一片死寂。志愿军全连战士,都在这场激战中壮烈牺牲,美军登上高地以后,透过硝烟,看到的是遍布高地每个角落的志愿军战士的遗体。

刚才还小心翼翼的美军,看到眼前的这一幕,没有像看到冰雕连时的震惊,也没有那些敬礼的桥段。他们纷纷掏出刺刀,向阵地上牺牲的每一位志愿军战士的遗体进行补刀,当时并未死亡的志愿军战士朱彦夫也没躲过,被敌人一刀刺在了腹部,肠子都涌出了体外。

敌人退去以后,朱彦夫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中,顽强的醒了过来。他躺在大雪覆盖的山头,迷迷糊糊之间,睁眼望向了深夜的黑暗。全身都是伤的身体格外虚弱,眼睛也无法看清周围的情况,他只觉得脸有一个湿滑的东西,被他颤颤巍巍取下以后,塞进嘴里,就再次昏迷了过去。

朱彦夫

这名战士名叫朱彦夫,家住沂蒙山,14岁参军,经历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重要战役,解放后未洗征尘,又随军奔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此次坚守250高地期间英勇奋战,身负重伤,又遭敌军补刀,生命垂危。

凛冽寒冬之中,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朱彦夫也已经虚弱至极,正是在生死边缘,他吃下了自己被炸出来的一颗眼球,这才再次昏迷过去。等朱彦夫再次醒来时,已经被一位朝鲜的阿玛尼救到了家中。

据这位阿玛尼回忆,她当时登上250高地寻找幸存的战士时,发现了还有生命气息的朱彦夫。当时朱彦夫的皮肉都已经发紫、发黑了,双手被炸掉的伤口处,流出了大量的黄色脓水。他全身的皮肤都已经肿胀,脸和肩膀也开始出现化脓的症状。

这位阿玛尼将朱彦夫救回家中以后,根本就没有能力救活朱彦夫,朱彦夫仍然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这个时候,阿玛尼急忙与志愿军联系,志愿军立刻派人将朱彦夫进行急救,又将他送回国,安排进国内的一家医院进行抢救。

整整昏迷了93天,接受了无数次的手术,朱彦夫就像是一个完全没有知觉的植物人一样,对三个多月时间内发生的一切全然不知情。等朱彦夫的意识终于再次清醒时,他睁开了仅剩了一只眼睛,用视力仅有0.3的模糊视线,茫然的打量着四周陌生的环境。

在这次与死神争夺生命的过程中,朱彦夫的双脚被截肢,虽然重获新生,却成为一个仅有一只眼睛,失去了双手双脚的残疾人。当朱彦夫发现这一切的时候,悲痛欲绝,实在难以接受如此残酷的现实!

与此同时,朱彦夫被阿玛尼救下,并找到志愿军送回国治疗期间。朱彦夫的身份一直是个谜,谁都不清楚他是谁,只知道他是一个志愿军战士。由于250高地全连战士壮烈牺牲,甚至有的战士遗体都找不到了,自然也将朱彦夫也当成烈士,把他牺牲的消息送到了老家。

沂蒙山的家中,朱彦夫的母亲很快就得知噩耗,并收到了“革命烈士证书”。朱彦夫的母亲悲痛欲绝,亲手为朱彦夫立了坟。当朱彦夫的新坟立好以后,朱彦夫的母亲再也难以抑制心中的悲痛,扑倒在朱彦夫的坟上嚎啕大哭。

她一边哭一边说:“儿啊,你们全连都牺牲了,无一人生还。你虽然再也回不来了,但为了国家的和平,值了!”说到最后的两个字,朱彦夫的母亲语气中多了几分坚毅,但立刻又柔弱起来,开始回忆朱彦夫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

朱彦夫4岁时,父亲因为给地主干活累死了,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原本就家徒四壁,米缸见底的家,失去了顶梁柱以后,再也给不了这对母子温暖。母亲毅然带着4岁的朱彦夫离家讨饭,又带着他给地主干活,期间被地主骂过,也被打过,还被地主用石头砸过。

但朱彦夫从小就很懂事,理解母亲的痛苦,替母亲分担了生活的重担。也正是因为那段人生经历,令朱彦夫造就了坚韧不拔和永不放弃的精神,更让他对旧社会充满了仇恨,立志要打倒压迫人民的地主们,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解放军战士!

返乡

很快,苏醒过来的朱彦夫被送回沂蒙山老家。朱彦夫已经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这个消息全村的人都已经知晓,此刻朱彦夫活着回来了,立刻在村里掀起轩然大波。村民们刚开始有些惊讶、兴高采烈,朱彦夫的母亲却只有喜悦,而朱彦夫则十分抑郁,心情低落。

朱彦夫认为,自己现在无手无脚,满身都是伤痕,又少了一只眼睛,难以见人。因此,朱彦夫回到老家以后,整整在自己的小石屋里50多天没出门。原本,朱彦夫的伤情稳定以后,被送入了荣军所,有专门的护士每日照顾,生活无忧。

但朱彦夫不愿意这样麻烦别人,这才毅然选择回老家。只不过,他回到老家以后,仍然要辛苦母亲每天背着自己行动,喂自己吃饭,吃喝拉撒全都要麻烦母亲,这样还不如在荣军所呢。

朱彦夫很痛苦,这才给自己关了起来不愿意见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彦夫在母亲的鼓励下,逐渐重拾了往日的坚毅,开始尝试生活自理。吃饭、睡觉、上厕所等等容易的事情,对朱彦夫来说都难如登天,但他还是不愿意放弃。

千锤百炼之下,朱彦夫栽了无数个跟头,摔坏了上百个碗和盘子,胳膊一端的臂碴,成为他的“双手”,练习拿勺子,练习两个胳膊夹起饭碗。反复的训练,将臂碴位置的肉都快磨出血来,也让他终于可以实现生活自理,这其中的痛苦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经过这次训练的成功,朱彦夫的信心倍增,开始尝试利用拐杖行走。他成功了,经过多年的训练,已经能够熟练的出行和使用各种生活用品。朱彦夫不甘心就此止步,仍然继续努力,甚至开始尝试执笔写字,一开始用嘴,后来用手臂。

朱彦夫最开始练习写字时,一天能写几个字,后来一天能写几十字,最后可以达到一天写几百字。朱彦夫的努力,所有的村民都看在眼里,对他的印象逐渐改观。从最初的怜悯到佩服,再到最后的跟随。

朱彦夫利用自己的时间,在村里办了夜校,教村子里的人识字。一天夜里,他去夜校的路上跌倒在路边的雪地里,若不是夜校的人迟迟等不到他,及时去他家里寻找,发现了路边冻僵的他,恐怕会有生命危险。

但这样的困难和危险,根本阻止不了朱彦夫前进的脚步,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成为村支书。从此以后,朱彦夫带领村民造田、架电、治山、治水,用十余年的时间,将一个吃不饱饭的村子带了起来。

此后,朱彦夫一直保持这样的作风,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朱彦夫还将自己的事迹,写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书,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自己所写,只为了将自己的精神,让更多人知道,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10 阅读:1860
野史记录

野史记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