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医学悲剧。医院肾内科门诊中,25岁的小李面容憔悴,双腿浮肿严重。他曾是某知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如今却因终末期肾病需要定期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令人遗憾的是,小李的肾衰竭与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这位年轻人本可避免如此严重的健康代价,却因为忽视健康警示而失去了挽回的机会。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负责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水分,同时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维持酸碱平衡和参与血压调节。肾衰竭是指肾脏功能严重损害,无法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状态。
根据发病速度,肾衰竭可分为急性肾衰竭和慢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发展迅速,常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而慢性肾衰竭则缓慢进展,可持续数月至数年。
青年人群中的肾衰竭情况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据中国肾脏病登记系统(CKDRS)数据显示,我国18-40岁年轻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约为10.5%,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高血压以及生活方式不当等。
对于年轻人群,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引发的肾脏损伤。长期熬夜、过度饮酒、摄入高盐高蛋白饮食、长期憋尿、饮水不足以及滥用药物都可能对肾脏造成持续性损伤,最终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害。
肾衰竭的发展往往是隐匿性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或易被忽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水肿、尿量减少或增多、夜尿增多、血尿、蛋白尿等症状。
当肾功能严重受损时,会出现贫血、高血压、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晚期可出现尿毒症脑病(表现为思维迟钝、嗜睡甚至昏迷)、尿毒症心包炎、胸腔积液等危及生命的表现。

对于怀疑肾功能异常的人群,建议进行肾功能检查,包括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电解质、尿常规等。
肾小球滤过率(GFR)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当GFR低于15ml/min/1.73m²时,通常考虑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肾脏替代治疗。
肾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和肾脏替代治疗。对于早期肾功能损伤,及时找出并控制原发病,如控制血糖、血压,停用肾毒性药物等,可能延缓肾功能恶化。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贫血、调整饮食结构等。当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满足人体正常需求时,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脏移植。血液透析需要通过体外循环将血液引出体外,经过透析器过滤后再回输体内,一般每周需要2-3次,每次4-5小时。
腹膜透析则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通过腹腔内注入透析液,使体内废物通过腹膜扩散到透析液中,再排出体外。肾脏移植是终末期肾病最理想的治疗方式,但受限于供体来源。
据中国肾脏病数据中心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万新发尿毒症患者,而能够接受肾移植的不足5%。
对于已经需要透析的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透析患者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和水分摄入,限制高钾、高磷、高钠食物,控制蛋白质摄入,同时注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定期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和电解质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不适,甚至有生命危险。
长期血液透析还需承受血管通路并发症、透析相关感染、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肾衰竭的预防远比治疗更为重要。充分饮水是保护肾脏的基本措施,成年人每日饮水量应在1500-2000ml。合理饮食,避免长期高盐、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减少加工食品和腌制食品的摄入。
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确保充足睡眠。适量运动,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糖,降低肾脏疾病风险。

定期体检,关注尿常规和肾功能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近年来,肾脏病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SGLT-2抑制剂这类原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药物被发现对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肾病均有肾脏保护作用,可显著延缓肾功能下降。
中国肾脏病学会2023年发布的指南也明确推荐SGLT-2抑制剂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治疗。在透析技术方面,家庭血液透析和可穿戴人工肾等技术正在研发中,有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遭遇肾脏突发问题的情况,掌握一些实用技巧很重要。若出现无尿或少尿,应立即就医,不可盲目服用利尿剂。

出现血尿时应保存尿液标本并及时就医,同时记录伴随症状如腰痛、发热等。对于肾绞痛发作,可采取热敷、平卧屈膝姿势等方法暂时缓解疼痛,但仍需尽快就医确诊。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肾脏疾病诊疗的医生,我想强调:肾脏健康需要终身呵护。年轻人要认识到肾衰竭并非老年人专属疾病,不良生活习惯可能让年轻人过早面临透析的痛苦。
透析治疗虽然能维持生命,但远不能替代正常肾脏功能,患者每周需要花费12-15小时在透析中心,且生活质量显著降低。
建议每位年轻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包含尿常规和肾功能的体检,对于有肾脏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警惕。一旦发现尿蛋白、血尿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定时排尿,不憋尿;每天饮水1.5-2升;避免长期服用止痛药;控制体重;慎用中草药和保健品;限制高盐高蛋白饮食。
肾脏是沉默的器官,它不会轻易发出警报,但一旦功能严重损害,后果不可逆转。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肾脏健康,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明白它的珍贵。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 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3.
2. 中国肾脏病数据中心. 中国肾脏病流行病学报告(2022年版).
3.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透析学组. 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与改进指南.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4.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关于印发慢性肾脏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的通知, 2023.
5.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