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打下江东六郡的孙策被刺身亡。临终前,他命孙权接替其位。这时,孙权堂兄、庐陵太守孙辅忽生二心,与曹操暗通款曲。事情泄露,孙辅被幽禁,数年后竟自去世。
孙羌游戏图
一、孙贲久经战阵孙辅与其兄孙贲,都是孙坚的同胞兄长孙羌之子。
孙坚共有兄妹四人:老大孙羌字圣台、老二孙坚字文台、老三孙静字幼台,他们还有一个妹妹孙氏,嫁给徐真为妻。孙氏的孙女后来又嫁给孙权,是为徐夫人(参见徐夫人篇)。
孙羌的史料非常缺乏,只知他与其妻皆早亡,留下了孙贲和还在婴儿期的孙辅。
孙贲字伯阳,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人。由于父母双亡,孙贲很小就担负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而且他照顾得还挺好,兄弟二人感情挺深。
稍为长大后,孙贲在郡里任督邮、守长。督邮是郡守的重要属吏,能代表郡守传达政令、督察诸县。守长,是郡守、县令(长)的统称,考虑到孙贲此时的履历,应该是县令(长)。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刘宏驾崩,接着发生了大将军何进扶外甥刘辩即位、宦官杀何进、董卓进京专权、天下诸侯讨董等事件。孙坚也参与讨董,孙贲于此时辞去官职,跟着叔父开启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大业。
讨董过程中,孙坚与南阳(治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太守袁术结成盟友,孙贲也在此时与袁术结识。
讨董联军星散后,孙坚和袁术一起,参与和袁绍的争霸。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孙坚在袁术指使下,南下荆州,攻击刘表,不想被刘表部下黄祖射杀于岘山(在今湖北襄阳)。此时,孙贲率孙坚余部依附袁术,袁术表奏孙贲为豫州刺史(参见孙坚篇)。由于此前袁术曾表奏孙坚领豫州刺史,孙贲此时算是孙坚的法定接班人。
孙坚讨刘表而被射杀于岘山
此后,孙贲护送孙坚灵柩回到吴郡曲阿(今江苏丹阳)。初平四年(193年),袁术被曹操击败,逃奔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进而占据扬州,孙贲此时再往投附(参见袁术篇)。
后来,袁绍以会稽(治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周昂为九江(治阴陵,即今安徽定远)太守,袁术就派孙贲出兵,在阴陵打败周昂。此后,袁术再表奏孙贲领豫州刺史,后又转任丹杨(又名丹阳,治宛陵,即今安徽宣城)都尉,行征虏将军,令其讨平山越武装。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扬州刺史刘繇到任。但这时的扬州州治寿春已被袁术所占,他就在孙贲及孙策舅舅、丹杨太守吴景帮助下,将治所暂设在了曲阿(参见刘繇篇)。但后来袁术及孙策接连攻克周围郡县,刘繇害怕被吞并,就又驱逐孙贲、吴景,二人只好退守江北历阳(今安徽和县)。
后来,袁术又以孙贲、吴景进击刘繇部下樊能、张英等,但连年不能攻克。这时,孙策挥师江东,连破樊能、张英等人,进而向刘繇发动攻击。刘繇不能抵挡,退守豫章(治南昌,即今江西南昌)。
孙策让孙贲、吴景回寿春向袁术报捷。这时正值袁术僭号称尊,他就以孙贲为九江太守、吴景为广陵(治广陵,即今江苏扬州)太守、孙策族兄孙香为汝南(治平舆,即今河南汝南)太守。孙策向吴景等人去信,吴景立即回到江东,孙贲虽然暂时受困,后还是弃妻儿脱走。而孙香由于道路遥远没有回去。后孙香被袁术任为征南将军,终亡于寿春,这是后话不提。
这时孙策已狂飙突进平定吴郡(治吴县,即今江苏苏州)、会稽二郡,孙贲又与孙策一起,进讨庐江(治舒县,即今安徽庐江)太守刘勋、江夏(治西陵,即今湖北武汉)太守黄祖。回军途中,孙策听闻刘繇病亡,于是又平定豫章,而表奏孙贲领豫章太守,封都亭侯(参见孙策篇)。
江东六郡地图
当时,丹杨人僮芝自领庐陵(治西昌,即今江西泰和)太守,孙策就留下孙贲的弟弟孙辅驻于南昌,而对孙贲说:“大哥如今守豫章,正是扼住僮芝咽喉、守住其门户的要地。大哥看准机会,就可让国仪(孙辅字)引兵,公瑾(周瑜字)声援,必可一举破之。”后来,孙贲听闻僮芝生病,就依照孙策的计划,周瑜移兵巴丘(今江西峡江),孙辅顺利据有庐陵。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占有荆州,孙贲心怀畏惧,又因为他的女儿嫁给曹操之子曹彰,因此想送儿子给曹操为质自保,亏得吴郡太守朱治劝说,孙贲才作罢。
同年,朝廷使者刘隐奉诏,正式拜孙贲为征虏将军,并使其继续领豫章如故。
孙贲在任十一年后去世。孙贲有子孙邻、孙安、孙熙、孙绩,有一女嫁曹彰。他亡后,其子孙邻袭爵,孙安、孙熙、孙绩后也都分别任官。
孙邻字公达,生性聪敏,从小就很有声名。当时,孙邻年仅九岁,就代领豫章太守。后来,顾雍之子顾邵前来代孙邻为太守,孙邻又进封都乡侯。
孙邻在豫章近二十年,讨平叛贼,功绩卓著。后来,他被召回武昌(今湖北鄂州),任绕帐督,掌领禁兵宿卫。
当时太常潘濬掌荆州事务,与重安(今湖南衡阳)长舒燮不和。
潘濬是武陵汉寿(今湖南汉寿)人,季汉大司马蒋琬的表弟。他原任刘备帐下荆州治中从事,因与镇守荆州的关羽不睦,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袭荆州时投降。孙权称帝后,以潘濬为少府,后升太常,当时他因讨武陵蛮而驻武昌。舒燮是陈留(治陈留,即今河南开封)人,当时他因罪入狱,潘濬就想趁机黑了他。荆州属官多有向潘濬求情的,但潘濬一概不允。孙邻这时出手,才劝住潘濬。
孙邻后升任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他一直在驻地任职。吴大帝赤乌十二年(249年),孙邻去世。孙邻有子孙苗、孙旅、孙述、孙震、孙谐、孙歆,孙邻亡后,孙苗袭爵,孙述官至武昌督、平荆州事。孙震官至无难督,在晋灭吴之战时与丞相张悌一同战死。孙谐官至城门校尉。孙歆官至乐乡督。
孙羌家族图
另外《晋书》还记载孙贲有个曾孙叫孙惠,但不知道是孙苗兄弟哪个的儿子。他好学有才智,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从齐王司马冏攻讨赵王司马伦,因功封晋兴侯,任大司马贼曹属。后司马冏骄矜专横,天下失望,孙惠以五难、四不可进谏,劝司马冏退守藩属,但司马冏听不进去,后来果然失败。
后来,成都王司马颖召孙惠为大将军参军。当时司马颖想讨伐长沙王司马乂,以陆机(陆逊之孙、陆抗之子)为前锋都督。孙惠与与陆机都是吴郡人,而且关系不错,他就劝陆机让职不就,陆机却不听不进去,后果被夷三族,其弟陆云、陆耽一同被杀,孙惠深以为憾。后孙惠擅杀成都王部将梁俊,畏罪潜逃。
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东海王司马越起兵讨掌政的河间王司马颙,孙惠假托“南岳逸民秦秘之”,上书司马越,望其安定社稷。司马越看其文风俊逸,发榜寻找。孙惠即出来相见,被任为记室参军,专掌文书,并参谋议,每次他都立马可成,后任广武将军、安丰内史。
孙惠后以四十七岁卒,留有文集数十卷。
二、孙辅遭禁去世孙贲之弟孙辅,字国仪。
他开始时以扬武校尉的身份辅佐孙策平定丹杨、吴郡、会稽三郡。
建安二年(197年),孙策讨丹杨七县时,让孙辅向西屯驻历阳,以抵挡袁术,并招诱留下的百姓、收集失散的兵卒。此外,孙辅还跟随孙策讨伐陵阳(今安徽青阳),活捉丹杨宗帅祖郎等人。
孙辅也曾随孙策平定江东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攻庐江太守刘勋,孙辅随行。战中他身先士卒,颇有军功。如前所述,战后,孙辅被任为庐陵太守。他安抚各县,设置官吏,后升任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孙权继掌江东。这时,孙辅却和他哥哥孙贲一样,发生了理想信念动摇,从而酿成大祸。
当时孙辅担心孙权不能保全江东,于是趁孙权出巡东冶(今福建福州)之际,派使者与曹操暗通款曲。但此事被人告发,孙权遂返回,并假装不知道,与长史、抚军中郎将张昭一起,召见孙辅。
孙权当时对孙辅说:“你我兄弟之间有什么不愉快,为什么不说出来,而去召唤外人呢?”孙辅一听,脑袋“嗡”的一声,就知道不好了。但他仍然嘴硬,说并没有这事。孙权就把孙辅与曹操的往来书信递给张昭,让张昭拿给孙辅看。铁证面前,孙辅一时羞愧无言。
孙权于是尽杀孙辅近臣,分散他的部曲,并将他幽禁(参见孙权篇)。数年后,孙辅去世,其四个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后相继任官。
三、开点孙羌脑洞我读《三国志》时,一直有个疑问:孙权是不是有胡人血 统?原因有几个:
一是孙权“紫髯将军”“方颐大口”“目有精光”(演义浓缩为“方颐大口,碧眼紫髯”)的形象很符合西方白人的外貌特点。二是孙权的谥号“大皇帝”,在中国历史上不能说绝 无仅 有,至少是开了先河,而西方凯撒大帝、彼得大帝倒是很常见。三是中国古代为女性隐名,比如三国同时代的武宣卞皇后、文昭甄皇后、昭烈甘皇后、敬哀张皇后,史书上只留下其姓,而不知其名。更有意思的是,文昭甄皇后兄妹八人,其他七人都有姓名,就甄皇后无名;文德郭皇后也是如此,她兄妹五人,四人有名,就是郭皇后不知名。但孙吴后宫女姓,多有留下名字的,比如步练师、潘淑、滕芳兰等,这与中国的文化很不合。四是孙吴家庭伦理之乱,叔娶侄、舅娶甥、姑通侄令人瞠目结舌,让人很容易想起欧洲王室的近 亲通婚……
孙权何德何能可谥为“大皇帝”
直到我看到了孙羌,似乎摸到了点什么。
孙坚的哥哥孙羌,在史书上就一句话:“羌字圣台,坚同产兄也,(子)贲早失二亲。”就是说,孙羌夫妻俩早早去世,只留下孙贲、孙辅弟兄两个。
引起我注意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大汉出了个陇西(治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太守孙羌。这个孙羌,在汉桓帝延熹六年(163年),曾率军大破滇那羌。但这个孙羌,历史上的记载也仅 限于此。
考虑到古羌人并不是现代意义的民族名字,而是一个族群的统称。现代多认为,先羌人与白人融 合,孕育了犬戎、白狗、白狼等西戎诸族,进而发展出西羌人。
那么这个陇西太守孙羌,会不会就是拥有羌人血 统的当地人,而且和孙坚他大哥是一个人?
先说明,以下全是个人脑洞,而无关严肃的史实考证。
孙坚曾经随司空张温征凉州边章、韩遂之乱。此前董卓曾出讨,但不能胜,但二人一听到孙坚,即作鸟兽散,会不会孙坚家族在当地已早有声名?
孙贲就是个孤儿,他居然在年轻时就能做吴郡的“守长”。前面我们说了,守长是郡守、县令(长)的统称,孙贲这么牛,考虑过那些经过荐举、入侍郎官、考核优异才能外放的世家子弟的感受吗?他让凭一腔血勇、四处平叛才混了个县丞的他老叔孙坚情何以堪?
察举要举荐考核合格才能授官
那么如果陇西土著孙羌家族的一部分,为洗白成江东世家,移居吴郡富春,然后又凭家族关系,对孙坚、孙贲进行暗中支持,是不是就好理解一点了?
这样说的话,也可以解释孙坚家族吹嘘“概孙武之后”“世仕吴”,却只是个瓜农的事实。同样可以解释自称“出身吴地”的孙家,为什么还要几代人努力去完成政权的本土化。
也许是我小说看多了。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