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总以为汉景帝很仁慈,但实际上,他比汉武帝要狠得太多。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周勃官至太尉,而周亚夫也争气,自己在汉景帝一朝也当上了太尉,而且还因为平定吴楚七王之乱立下不世大功,在整个西汉的地位中丝毫不逊色于父亲周勃。可就是这么一个功臣,最终却无奈地“绝食而死”。
事实上,周勃的晚年也过得非常不体面,周亚夫和周勃两父子,不论是地位还是结局,都有很相似的地方。
在吕后崩逝后,周勃和陈平都坚持扶代王刘恒登基为帝,于是扫荡诸吕、拒绝齐王入京,在几乎不可能册立刘恒的情况下,让刘恒入主长安,成为皇帝。
因此周勃有着辅佐刘恒的不世之功,在刘恒登基后,对周勃非常关照,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掌权的乃是刘恒的舅舅薄昭,他和周勃的私交很好,这让周勃在朝廷上做什么都一呼百应,久而久之,周勃就觉得自己连丞相都能当一当。而且汉文帝也是想着从这个角度剥夺周勃的军权。
可刘恒深知周勃根本没有当丞相的能力,甚至因为周勃越来越嚣张跋扈从而排斥周勃,为了打击周勃,刘恒决定就让周勃先“如愿以偿”坐上丞相之位,等到周勃犯错之后,刘恒再一并清算。
刘恒
没错,就是清算,即便是被后世人歌颂良善的汉太宗孝文皇帝,都一样有着深沉的心术。
果不其然,周勃当上了丞相后更加目中无人,他试图垄断朝纲,但因为能力不足,最终无法实现野心,后来退下了丞相之位后,竟然被刘恒的一纸“致仕令”给强制退休了。
刘恒的做法是周勃乃至于整个朝堂都没人想到的,因为刘恒处理周勃时的态度与刘恒对待其他大臣们时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个时候,大家才知道刘恒不是什么软柿子,而周勃此前积累的仇恨和过错太多,根本没人能声援他,所以只能遵命回封地养老。
但这就完了吗?刘恒的招数还在后面。
不知道为什么刘恒如此忌惮周勃,就连周勃回到封地后,刘恒都要派人隔三岔五地“拜访”周勃,事实上就是毫不掩饰的监视,刘恒的行为激起了周勃的剧烈反应,每次接待来监视的官员和使者的时候,都穿上盔甲严肃对待。“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周勃自以为能够震慑众人,却不知道正中刘恒下怀。
有人举报周勃意图谋反,证据是周勃披甲带刀,众目睽睽之下,他还真的没法解释,于是刘恒自然而然下令让人逮捕周勃进京,“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周勃在朝堂多年,他自然知道,这一去,他就没办法回来了,所以他还是央求到了薄昭和薄太后那里,让他们帮忙求情阻止。
周勃
而薄氏姐弟也确实出面摆平了此事,面对母亲和舅舅的双重压力,刘恒留不下周勃,只能释放他,但周勃的晚年也因此变得小心翼翼的。
之所以要说周勃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分析周家人一贯的性格还有刘家人一贯的作风。
首先,周勃本人肯定是有问题的,他的性格、行事手段问题就很大,所以当周勃被刘恒处理时,这件事并不值得可怜。
其次,刘恒的城府深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面对功劳和地位这么高的周勃,刘恒都能步步为营把他架空甚至令他地位威望尽失,所以刘恒的心也是狠的。
而汉文帝和周勃这对“冤家”,竟然在几十年后又发生了一段轮回,成为了汉景帝和周亚夫。
人说龙生龙凤生凤,汉景帝比起汉文帝有更果断的决心,周亚夫也是,比起周勃的性格耿直,周亚夫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也不知道刘恒这种豁达的态度是演的还是真的。
假如是真的,当他面对周亚夫又再做出类似于周勃低情商的行为时,他都能秉公看待,那他确实对得起千古一帝的说法。
可汉文帝好说话,汉景帝却未必了。
周亚夫情商不高,这是周亚夫在朝当官的背景,不过周亚夫这个人,军事能力和策略都很高,所以被汉景帝倚重,周亚夫最大的功绩莫过于担任太尉、领兵平定七王之乱,这是一项足以超过他的父亲周勃的伟大功绩,所以周亚夫也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和他父亲重合的位置。他竟也要当丞相。
但这个丞相,到底是周亚夫主动提出要当还是汉景帝安排的,史书没有详细说明,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周亚夫此人的性格并不适合当丞相,这件事情汉景帝是知道的,所以这是不折不扣的“故技重施”。
皇权
试问丞相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特立独行的政见吗?其实是对皇帝的大力支持以及辅佐才对。所以自古以来,皇帝都不喜欢册封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当丞相,即便是和自己意见相合的人,当了丞相久了,都难免会产生矛盾,这便是经典的“皇权与相权”之争。
可不管怎么说,周亚夫表现根本就不是一个圆滑的人,暂且不说他对皇帝怎么样,他对待朝廷官员都是一副绝对为公的态度,对于老百姓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啊,可周亚夫不是混民间的,他是混朝堂的,他更需要玲珑心来互相周旋,这样才能真的把事办好。
汉景帝前五年(前152年),周亚夫当上丞相不久,果真就“惹事”了。
周亚夫惹了两件事,都直接触怒了汉景帝。
第一件事,就是废立太子之事。
汉景帝本来是没有嫡长子的,所以庶长子刘荣就成为了储君。
可汉景帝的宠妃王娡却把汉景帝迷得神魂颠倒,汉景帝爱屋及乌,看着和王娡的儿子刘彻也越来越顺眼,加上姐姐刘嫖从中周旋,汉景帝决定,废掉太子刘荣,然后再立王娡为皇后,刘彻因此可以成为嫡长子,就有名正言顺当太子的资格了。
周亚夫
这件事,本来绝大多数人都同意,可周亚夫却跳出来了,他严词拒绝。
有一个词叫“审时度势”,当一个人要做一件阻力很大的事情的时候,首先要看看和他抱着同样想法的人有多少,能不能借力完成,其次,还要分析这件事情跟自己的职责有没有关系,自己的权力应不应该滥用在这种地方。而周亚夫,就是犯了没眼力见的毛病。
他反对了汉景帝的决定,这就等于不允许汉景帝与自己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如果从家庭和感情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汉景帝的家庭私事,外人其实没有什么反对的资格,可周亚夫却拎不清,非要在这件事上执行一下丞相的职能。
但有谁能附和周亚夫?
因此,汉景帝依然立了王娡为皇后,废了刘荣的太子之位。
周亚夫跳出来了,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还惹得一身骚。
也是从这件事中可以推测汉景帝让周亚夫当丞相,无非就是有两种可能:一、他知道周亚夫性格耿直,他希望能“驯化”周亚夫,让周亚夫服从皇权。二、他看周亚夫不顺眼,但周亚夫劳苦功高,他必须用一些方法除掉周亚夫,就像汉文帝赶走周勃时候一样。
刘启
皇帝和周亚夫经常相处,对周亚夫的了解程度远远超过仅在史书上了解周亚夫的人们,汉景帝又怎么可能没想到让周亚夫当丞相的弊端呢,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丞相仅次于皇帝,是一国之权力次级中枢,必须得谨慎。
假如汉景帝真的是想驯化周亚夫,那么周亚夫的行为让他失望了,假如是想让周亚夫犯错从而除掉他,那不得不恭喜汉景帝,他成功了。
可经过此事,周亚夫还是没有被汉景帝撸掉,仍然在丞相之位,真正让周亚夫走上“绝路”的,乃是“匈奴封侯”事件。“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于是乎,周亚夫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家了。
当周亚夫回家,不论汉景帝此前对他是想做什么,目的都几乎达到了。
过了一段时间后,汉景帝还是想着再给周亚夫一次机会,他直接让周亚夫进入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看看周亚夫“明白”道理没有。
于是汉景帝故意不给周亚夫安排筷子,表现出“羞辱”周亚夫的意思,事实上也并不是羞辱,汉景帝只是想看看,周亚夫能不能读懂背后的深意,可谁想到“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汉景帝对周亚夫说:“此不足君所乎?”
周亚夫
周亚夫把汉景帝这句话视为对他人格的羞辱,于是周亚夫便自行行礼之后就告退了,丝毫没给汉景帝面子。
看着周亚夫走掉的身影,汉景帝不断惋惜。“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因为他明白了,周亚夫根本不可能服从于皇权,他有他的傲,他的孤,而汉景帝,根本不需要这样的人来和皇权做对。
于是乎,针对周亚夫的“调查”开始多了起来,“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汙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周亚夫
周亚夫也看出来了,没有汉景帝的示意,堂堂廷尉怎么可能敢如此羞辱一个前太尉、丞相呢?所以周亚夫最终绝食吐血而亡。
站在皇权的角度来说,周亚夫的死,很难得到公允的评价,汉景帝未必舍得周亚夫,但周亚夫不能为他所用,不得不死。
事实上,比起汉武帝后来的霸道皇权,汉景帝早就先上过一课了,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后来汉武帝的皇权专政,更加地强势,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代人,深沉的城府可以说都是一脉相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