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成婚之后,在江西生活了一段时间,次年秋天,带着自己新婚的妻子从南昌出发,返回老家浙江余姚,计划开启自己的科考大业。
从南昌一路向东,经过广信的时候,王阳明拜访了大理学家娄谅,凭借老爹的状元名望,王阳明得到了和名士娄谅单独交谈的机会,进行一对一辅导,开启了王阳明钻研理学的道路。
理学:“格物致知”是修身成圣的关键王阳明向娄谅如何做圣贤,娄谅表示,圣人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做到的,这也是一直以来,王阳明的心中所想,本轮交谈非常愉快。
王阳明又问道:“为万世开太平,是否可以成为圣贤?”
作为程朱理学的大理论家,娄谅怎么能让状元的儿子走上不入流的歪路呢,于是赶紧纠正王阳明,说:“不是,绝对不是,武夫舞刀弄枪的本事,怎么能是读书人干的。你说的为万世开太平,只是下乘的‘外王’,要想成为圣贤,必须要先‘内圣’,这样就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教化万方,四海安宁,何愁不‘外王’。”
娄谅给王阳明讲了一堆“内圣外王”的道理,彻底把王阳明给折服了,王阳明又请教:“如何才能成为内圣的人呢?”
娄谅高深莫测,非常笃定的说:“格物致知。”
娄谅又给王阳明讲解了程朱理学中的“格物之学”,详细解读了朱熹的理学思想,最后告诫王阳明,治学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一定认真对待,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可见娄谅对王阳明的教诲也是受人之托啊。
告别了娄谅,王阳明回到余姚老家后,完全像换了一个人,认真研究朱熹的理学经典,苦读朱熹注解的“四书”,坚信“格物致知”的至理,为了钻研透彻朱熹讲的一草一木都有道理的精髓,他决定做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格竹子。
王阳明:楼上是骗人的,“格物”只会致病王阳明开始“格竹子”的时候,本着“吾道不孤”的原则,邀请一位钱姓好友一起到竹林探讨学问,然后王阳明提出:“咱们一起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吧?”
听到这话,钱同学都震惊了,竹子能有什么道理?做筷子?还是做碗?还是编筐?
王阳明一本正经道:“朱子说,一草一木都有他的道理,你不去格,怎么能发现他的道理呢?”
钱同学觉得王阳明说得有点道理,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一起格竹子,万一悟道了呢,于是两人一起走到竹子跟前,都不知道从何格起,王阳明硬着头皮说:“盯着竹子看,道理自己就会出现。”
二人就这样一直盯着那棵竹子,每天胡乱吃口饭,睡觉也是胡乱眯一会,就这样三天时间过去了,两位同学一无所获,钱同学感觉脑子已经不是自己的了,出现了严重的幻觉,他发现竹子都已经成仙了,自己还没有悟出它的道理。
就对旁边比他好不了多少,双眼已经全是血丝的王阳明说:“在下资质有限,悟不出朱熹老先生的‘格物’道理,告辞!”
钱同学的离开,并没有动摇王阳明的信念,他依然在坚持他的“悟道”之路,到第六天的时候,王阳明的格竹子也走到了尽头,他的症状比钱同学还严重,他不仅出现了幻觉,还仿佛听见了竹子在嘲笑他的愚蠢。
王阳明也终于坚持不下去,扶着竹子倒下去,最后被家人救起,经过几天的修养,王阳明才恢复过来,他反复回忆格竹子这件事,心中对朱熹的“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心中的理学信念也逐渐产生了崩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经验证都是伪学王阳明二人格竹子的行为,一直被人们称为笑谈,认为是封建礼教的愚昧无知,其实这种认知是非常错误的,其实任何一种新思想的产生,都是经过先贤在特定环境的下闭门苦思和研究,或是在山洞、或是在沙漠、或是在厕所,这是人在安静环境下的灵光闪现,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
在我国的哲学观念中,佛教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朱熹说“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创造了理学的“格物之学”,都有一种虚无主义。
道理讲了一大堆,却没有人真正去验证,这些所谓的哲理的真假,但是遇上王阳明这个“愣头青”,就跟“格物”较起真来了,证实了格物之学的虚无缥缈,并不是求学的正确路径。
个人认为,古代儒学尤其是南宋发展起来的理学,极度缺乏真正的实践验证,战国百家争鸣,长期掌握各国朝堂的,一直是法家、兵家、纵横家,这些学说思想是真正经过时代考验的,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儒学也是融合了法家思想,形成了谷梁学派,才被认可。
宋朝时期,文人士大夫地位空前提高,为了压制古代经学思想下,武将权力的扩大,一直在追求一种禁锢思想的新经学,终于以宋王朝的灭亡为代价,诞生了程朱理学。
这种新学术本身就是一个未经考验的畸形儿,如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终于在明朝中期,被王阳明给打破了。
观此五蕴苦苦、行苦、坏苦,名苦圣谛智。了知无明增长五蕴,名集谛智。不起贪欲灭尽诸苦,名灭谛智。为此灭故修八圣道,名道谛智。复有谛善巧,所谓知苦无生,名苦谛智。知集不起,名集谛智。了本不生今则无灭,名灭谛智。于不二相修中道观,名道谛智。复次,菩萨摩诃萨了知苦受空无自性,能观正智亦复皆空,名苦中苦智。观集缘起从缘幻有,能观正智亦皆是空,名集中集智。知贪爱灭既本性空,正智现前清净平等,名灭中灭智。知出苦道了不可得,正智观察自性皆空,名道中道智。如是正智离诸分别,复次,能知生苦体即无生,名苦中真智。知生集起集无和合,名集中真智。知生本无即无有灭,名灭中真智。知出苦道离有离无,是名道中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