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良俊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高三学生,成绩中等偏上,性格不怯不躁,没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
但最近,高三班级里因为他的一张小纸条闹得有点不平静。
那是递给隔壁班一个女生的纸条,可谁知被举报了。
班主任把这件事严肃地告诉了赵良俊的父亲赵国荣。
赵国荣一向严厉,特别看不得儿子在学习上的“懈怠”。
当班主任在学校大门口当着他的面一字一句说出这一切时,赵国荣气得攥紧了拳头。
这件“小事”背后却牵扯出家庭关系的暗流涌动。
那天晚上,父子俩在书房正面交锋。
“你给女生递纸条的事,自己交代吧!
”赵国荣黑着脸,声音有些抖。
“我没有!
”赵良俊不屑地翘着嘴角,眼神透着几分叛逆,“你凭什么听风就是雨?
说不定谁冤枉我的呢。
”
这话简直火上浇油,赵国荣捶了桌子:“老师能冤枉你?
你好好备考就不该沾这些有的没的!
”
这时,良俊的母亲曾兰英从厨房赶来。
“孩子不都说了没这回事吗?
”她眼神里满是护犊的意味,“高三就够紧张了,你就别再让他难受了。
”
这一插手,夫妻俩更是各执一词,各说各的道理。
看似简单的家庭争吵,其实深藏着更大的隐患。
一个强势的父亲,一个溺爱的母亲,再加上越来越叛逆的孩子,一颗没人在意的小火苗,最终会演变成多大的风暴呢?
溺爱还是保护?
母亲的教育选择让家庭分裂这场三人争执之后,赵国荣彻底失去了原则,每次想“管儿子”时,他的妻子都挡在前头。
比如一个普通的周日下午,赵良俊坐在沙发上,不停按着游戏手柄:“妈,我饿了。
”
“好嘞,妈妈马上煮面去!
”曾兰英麻利地放下针线,系上围裙,去厨房忙活。
就连赵国荣的一句“他都十八岁了,连煮个面都不会”也被曾兰英一句“你懂什么,我乐意”给顶了回去。
赵国荣越看越难受:“儿子是你惯废了!
”
“我儿子优秀着呢!
”曾兰英的反驳让情况一如既往地僵在这里。
不止是做饭,赵良俊所有的生活起居都被母亲包办得密不透风,袜子要手洗,桌子要擦干,连书包都有母亲整理好的。
“兰英啊,你这是害他不是帮他!
”赵国荣一次又一次劝,可根本不起作用。
母亲眼里,儿子还是需要保护的“孩子”;可事实上呢?
长久的溺爱正在无形之中拉开了这个家庭的裂缝。
事情真正失控,是在赵良俊十八岁生日那天。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赵国荣原本在外地出差,提前把工作赶完,想给儿子一个生日惊喜。
可当他推开家门,屋里的静默让他下意识觉得哪里不对劲。
循着声音,他走到儿子的房间,却听见里面传来曾兰英的声音:“宝贝儿,你别紧张,妈妈准备的成人礼,你一定会喜欢的。
”
赵国荣推开房门,却瞬间呆住了。
这哪里是成人礼?
绑在椅子上的女孩、被胶带封住的嘴、绝望的眼神,全都直直地撞进他的眼里。
“这是什么!
”赵国荣一边解绳索,一边吼。
“你干什么!
”曾兰英突然转身,一把水果刀对准丈夫,“你别碰她!
她害过我儿子,我要替他教训她!
”
站在母亲身后的赵良俊彻底愣住了,他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
“妈!
你放开她!
我不要什么成人礼!
”他喊着,哭着,声音几近嘶哑。
那一刻,所有人都站在了失控的边缘。
凶器在纠缠中擦伤了女孩,也刺向了良俊。
曾兰英意识到闯下大祸时,已完全崩溃——她一直以为自己保护了儿子,却不知道早已经让他成了她的牺牲品。
无法挽回的悲剧:爱如何在关怀中走向极端赵良俊最终因失血过多离世,在送医途中再也没醒来。
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妈妈,我想自己长大。
”
一个孩子的离去,终结了一场家庭的漩涡,却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曾兰英被法院宣判多项罪名,赵国荣亲自为受害女孩安排心理辅导费用。
而这一切,都是在去解救那个因“爱”被锁住的家庭。
赵国荣后来参加了学校的一次班会,他对学生们说:“爱是给孩子成长的翅膀,而不是束缚他们的锁链。
过于严苛和溺爱,都可能是一种隐形的伤害。
”
结尾:爱一个人最难的是什么?
是适度。
很多父母都会无意识地以“爱”的名义,做一些看起来是为孩子好,而实际上让孩子承受不了的事情。
有人认为,在高压的教育竞争中,父母的职责是为孩子挡风避雨,可真正的爱,是教会他们如何迎风挺立。
一个幸福的家庭不会靠某一个人去掌控或牺牲,而是所有人要一起努力,找到爱和距离的平衡点。
也许,每次教育孩子之前,都该成倍地去考量:这是真正的爱,还是爱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