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机动到高原,冻土里挖沟埋光缆——陈启军戎马祁连61

绿拂晓 2024-02-23 13:36:05

作者:陈启军

赵拴龙副军长检查施工现场。左起季 涛、刘广达副师长、朱锦林师长、副军长、作者、居少波、张俊兴

继“西兰乌”光缆施工之后,55师又于1997年7月出动3000 名官兵,执行“兰西拉”光缆施工任务。施工地段为海西州天峻县经察尔汗至德令哈市、察尔汗经茶卡至青藏公路 2577 里程碑。全长 719 公里(含追加的132 公里),海拔 3000—4000 米。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地质情况十分复杂。

摆在全师官兵面前的,是经受青藏高原长途摩托化开进与高寒缺氧条件下的施工考验。师组成由师长朱锦林、政委袁建国为总指挥,副师长刘广达、参谋长陈启军为副总指挥的施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指挥组、工程组、政工组、保障组和安全督导组。

我师自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5年战略佯动开赴格尔木之后 30 多年,再未长距离机动到青藏高原执行任务。师从受领任务开始,就把这次光缆施工看作一次难得的近似实战条件下的战备训练,一次世界屋脊长途机动能力的检验,一次高寒缺氧条件下谋打赢的实兵演练。为此,师强调一切按打仗要求,参照进藏作战预案,在近似实战条件下摔打锻炼部队。

为保证上得去,借鉴“西兰乌”光缆施工经验,师里做了施工前思想发动和必要的后勤与技术保障准备。提前两个月成立复训队,对 200 多名司机进行复训,对114台有技术问题的车辆作了检修。

进点前,在163团召开了车体帐篷及窝棚搭制现场观摩会,统一了高原露营的方法和标准。对通信、野炊、卫勤、修理骨干作了调整和培训。事先采购了充足的工具器材和食品等。

7月4日起,全师部队分南北两路向施工地区开进,北路为师主力,本来有三条道路可供选择,师从锻炼首长机关组织指挥、驾驶员队伍和提高部队野战化水平的角度出发,选择了其中路况最为复杂、组织难度最大的祁连山间道路。沿俄博梁、祁连县、热水煤矿、刚察县、天峻县、茶汗诺、都兰县、乌兰县方向开进。

南路164团沿湟源、江西沟、茶卡、都兰方向开进。北路第二梯队163 团、165团官兵 7 月 7 日晚,在通向刚察县的山间简易公路两侧利用车体帐篷组织露营。

开进中,大休息和到达宿营地,炊事班要在空气稀薄的高寒山区埋锅造饭,开展生活保障。后勤技术部门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山野岭开设野战救护所、抢修站等,采取定点与伴随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后勤、技术保障。

一路上最为紧张的还是高寒条件下的山路开进。袁政委和我率领的北路第二梯队163团和165团,7 月 7 日翻越海拔 4100米弯曲 19 盘的冰达坂时,风雪交加,气温骤然降到 5 摄氏度。通过海拔 3600 米热水煤矿时,又遭遇雷雨、风雪、冰雹交加的恶劣天气,师团主要指挥员位于梯队最前边,亲自观察路况,及时处置险情,113 公里路程,整整走了 14 小时。为了防止司机疲劳打瞌睡,163 团给每个司机发 3 包干辣椒,发困时嚼在嘴里提精神,师及时推广了他们的做法。

部队机动到位后,师于 7 月 10 日在乌兰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开工动员大会,在寂寞荒凉、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开始了非同寻常的“兰西拉”光缆施工。

师要求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163 团团长张晓武不顾腰椎间盘突出,带着药瓶子到攻坚地段亲自组织指导爆破作业。164 团团长孙忠诚、政委吴其富为了不影响白天施工,连续几个通宵组织夜间爆破,香日德河截流时,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河水边干边指挥。165 团团长王甲武、政委杨隆凯轮流坐镇海拔4000米的关角山啃硬骨头。炮兵团团长李昌哲、政委刘志强、师副参谋长居少波等团以上指挥员,始终坚持在一线组织指挥。先后总结出“循环滚动”式作业法、“放小炮”爆破法。

司令部抽调科长、参谋,下到直属队营连一线具体指导施工。为完成上级两次追加的任务,从 7 月 16 日起,师指挥部除下部队人员外,上自首长,下到机关干部和公勤人员、都参加了缆沟开挖,最少的一天也开挖了 580 米。各级指挥员的以身作则作用,极大地鼓舞了全师官兵士气。各团师直部队纷纷开展争先创优活动,涌现出光缆施工三等功臣,师直高炮营 3 连 4 班长马永芳日开挖 110 米,163团 9 连战士边学成日开挖 138 米等一批突出个人。

更令人振奋的是,全师攻克了一个个任务地段上的艰难险阻。163团哈莉哈德山至阿尔次托山地段、164团乌兰山和脱土山地段、165 团关角山地段 150 多公里路由,不但处于 3500—4000米高海拔区,且均为坚石与软石地质条件,任务十分艰巨。整个特殊施工地段有 814 处,231.28 公里,占到全线任务总长度的60% 以上。其中近 70 公里是坚石或软石地质条件,需要过路顶管、破路、破渠、过河截流、铺设塑料管、铺设水泥盖板、布放排流线、深埋等。

师组成由工兵科长毛文忠带队的机动爆破队,侦察科长白宁任带队的过路顶管队,协助各团和直属队攻克这些被官兵们称为“瓶颈”和“卡脖子”的工程。施工地区为典型的高寒草原气候,每逢降雨,气温骤降,山顶积雪。7 月 17 日,乌兰县城附近一天下了四场雨,气温低至 4—17 摄氏度。有的战士感冒后不肯下工地,吊瓶挂在电线杆上输液,拔掉针头后又去干活。官兵们面对高寒缺氧、风沙肆虐,气候无常的恶劣环境,不叫苦叫累,顽强拼搏。为了节约时间,各团在工地搭起野战帐篷。

一天,163 团搭建在哈莉哈德山上的帐篷,被大风卷走几十里,战士们找回来再搭;有的部队帐篷被黄沙掩埋,刨开再住;有的帐篷遭到洪水淹浸湿透衣被,晒干再用。在英雄的 55 师官兵面前,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施工第一天全师就开挖缆沟23公里。得知上级追加任务后,各团和师直纷纷请求完成追加任务。正是凭着这种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全师奋战一个月,经受住了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的锻炼和考验。提前于8 月上旬全线竣工,圆满完成世界屋脊上的光缆施工任务。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 163 团 9 连、164 团 1 营、165 团5 连、通信连、炮兵团榴弹炮营 4 连、师直工兵营和一批干部战士荣立三等功。

前往施工现地检查工作的集团军赵拴龙副军长赞扬我师大局意识强,全面摔打锻炼部队的思想明确,完成任务不讲价钱,不打折扣,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工程质量高,进度快。国家邮电部、总参通信兵部联合慰问团团长、邮电部杨足贤副部长称赞我师“取得了光缆施工和部队建设双丰收”。

通过“西兰乌”和“兰西拉”两次光缆施工,我对 55 师这支老部队英勇善战,迎难而上的顽强拼搏精神,不畏困苦,敢打必胜的战斗作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深信一旦有事,这支英雄的部队必将上得去,打得赢。像当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一样,打出国威军威,让党和人民放心。

(未完待续)

0 阅读:11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