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寒食节。很多人只知道清明节,但在清明之前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节日——寒食节。
其实我们清明扫墓、祭奠先人,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正与寒食节有很大关系。
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又名“百五节”,往往是在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代的寒食节期曾经长达百日,三国时期的曹操改百日为三天。
谈到寒食节的起源,离不开一个人——介子推。
01
寒食节的起源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而后,重耳励精图治,终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02
寒食节习俗
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禁火和祭祖是寒食节两大习俗。
除此之外,在后世的演变中,寒食节又增加了插柳、踏青、荡秋千、咏诗、净肠、蹴鞠等习俗。
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煮茶的行为。
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03
寒食节养生禁忌
寒食节吃冷食,不过这时节冷暖不定,对于脾胃功能弱的人来说,还是要少吃一点,不利于健康。此外,下面这些事项也需注意:
1.
肠胃不好应少食青团
清明寒食少不了青团,青团有糖皮的、青皮的和白皮的青团,主要由艾草糅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还是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2.
螺蛳要清洗干净
清明时节田螺丰满、肥美,在民间有"清明螺,胜似鹅"之誉,但是采食螺蛳要注意:田螺多生长在污处,体内有大量的寄生虫,很容易引发霍乱、甲肝及其他肠道疾病。
从市场买回的田螺一定要放养三天以上并且滴上几滴菜油或麻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
3.
路边野菜不能随便摘
清明时节,很多人趁踏青、祭祖时会摘点路边的野菜,但是要注意:不认识的野菜不要摘,有些是有毒的。
另外,如果是公路边或已经受到污染的水渠边的野菜,则含有铅、汞等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食用后也会中毒。
4.
寒食节祛湿药膳
寒食节前后往往阴雨连绵,阴湿偏重,祛湿为养生之重,下面给大家推荐2款祛湿药膳:
大麦芽祛湿汤
#
材料:
大麦芽50克,冬瓜300克,陈皮25克,生姜5片,猪瘦肉200克
做法:
大麦芽、陈皮洗净,冬瓜去皮洗净,切块;猪瘦肉洗净,切小块,生姜5片。上述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熬煮1-2小时。
功效:清热消暑、理气健脾。
玉米须猪苓牛肉汤
#
材料:
玉米须30克,猪苓10克,生薏苡仁30克,陈皮5克,黑豆50克,牛肉100克,生姜10克,大枣10枚。
做法:
将牛肉洗净,切成小块。其余用料洗净,全部用料一同放入砂锅,加适量水,小火煮2小时,加精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暑利湿、健脾益气。